師兄文采斐然,志氣也高,之前相談說了進了翰林云云,如今卻
孫明源看著師兄落魄、潦倒,故意考砸試卷,在翰林中被笑話,說榜眼的梁子致結果就是這般沽名釣譽,浪得虛名,不如辭官歸去,給其他人騰位置。
他的胸口疼的。
師兄不是這般。
師兄只是因為他。
時日匆匆,生前,孫明源以為自己受盡世間折磨,他空有一身才能卻無法施展報復,死后數十年的折磨,親眼看著親人因他痛苦、傷病,因他埋沒才華,意志消亡。
他才知道,什么叫折磨。
孫明源悔不當初。
康景五十六年,孫明源一直記得這一年,翰林院又來了位新人,是個探花郎,同師兄一處辦公當差。
起初孫明源只是覺得這位探花郎有些古怪。
眾人看不見的地方,孫明源看的真切,顧探花的身體像是灰撲撲做舊的瓶子,里面卻一點點的光亮,如瑩蟲一般。
后來師兄領著顧探花去了京外舊宅。
他死的那處。
孫明源不敢靠近,他怕他被困在此處,就不能隨師兄回去了。
這一刻,孫明源恍然意識到,他的歸處在哪里。
可他死了,是魂魄,無人看得到他。
之后他見師兄精神越來越好,父親臉上也多了笑容,可這些短暫的好,就像是鏡花水月一般,又因為他,打碎了。
不要、不要。孫明源想阻攔父親與師兄,可無能為力,眼睜睜看著師兄從他的身體穿過,父親對抗二皇子講學,他什么都無法挽救,依然因他害了父親和師兄。
幸好有了顧師弟。
孫明源慶幸小師弟趕到了。
再后來,小師弟被調去昭州,孫明源內疚,卻見小師弟來師兄府上告別,言辭盡是豁達,那瑩蟲一般的點點光輝,好像也更光亮了些。
父親離開了京城,師兄也打起了精神。
孫明源知道,至親至愛并未徹底放下,師兄含著恨意,想替他報仇,父親只是無能為力,遠離逃亡此處。
是他的錯。
匆匆數年,師兄接到了昭州來信,信中講父親母親也去了昭州,如今在講學
“明源你看見了嗎,昭州有了學校,哥兒女子都能入學了。”
梁子致輕輕念著念著,便有些淚水滑落,“若是我像子清一樣,咱們去外面,去遠的地方,管什么世俗規矩,誰都管不到我們,你想科舉考試咱們就考”
師兄啊。
孫明源輕嘆。
他對科舉的執念已然消散,如今的執念
孫明源抬著手,輕輕摸著師兄的臉頰,師兄老了,可一如往昔,不,比往昔更重。
若是有來生,讓我還你千千萬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