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很多次,類似于這種勝利,也就是皮洛士式的勝利。
對,明明打贏了,但失去了更多。
原因當然很復雜的。
所以,王劍也是知道,這也是世界各地政府不太愿意與秘境進行戰爭的原因。
原因很簡單。
投入大量資源,強行打開傳送門,對面的軍隊哪怕再弱,也是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的。
而打下來以后呢。
駐軍,移民開發經濟,很簡單。
但是那傳送門不可能天天開著吧。
因此必須分權委任,偶爾定期開門。
這就給了野心家可乘之機啊。
王劍知道,就是有個外國國家,辛辛苦苦打下來秘境,結果最后新移民過去的野心家,剛好因為腐敗被清理,居然直接在秘境自立。
“皮洛士式的勝利”,用于描述那些,用巨大代價,甚至是戰損比的嚴重虧損取得戰術上的勝利,但卻在戰役和戰略層面得不償失的情況。
人數和戰略誰重要?答曰,人數是最重要的,(因為)人數是戰略的基礎。合格的戰略應根據敵我雙方部隊實力而制定。用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人數是米,那么戰略就是鍋;大米可以生吃,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故曰,人數是最重要的。但必須指出的是,若因重視人數而輕視、忽視甚至蔑視戰略,是徹頭徹尾的無知,是鼠目寸光的表現,中外古諺如:“草木皆兵“、“皮洛士式勝利”俯拾即是。
還是那句話,得不償失。
秘境沒有華國志在必得或者沒有的東西,無非是奇異的天氣下,容易生長各種作物,旅游業也許也很發達,但也僅限于此了。
秘境的問題就在于此。
一塊土地,如果距離遠,那么還可以克服。
但如果維持你的本土和這塊土地之間的門,需要投入太大的資源維持。
為了打仗,短期內可以,但長期……
民眾可以為了報仇雪恨或者開疆擴土而忍耐一時,但不可能為了這樣的維持而長期讓自己節衣縮食,哪怕自己不怕,還有孩子呢。
這也是為什么,華國對于秘境一直懷柔的原因了。
城墻已經占據,這城墻實際上是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的。
在久遠的時代,城墻的高大確實可以保護城市,畢竟哪怕是法師,不到大宗師,對于厚達幾米的城墻,也是撓頭,雖然大宗師咬咬牙確實可以拆墻,但是哪個指揮官會允許大宗師這樣決定性的戰略力量用在毫無價值的目標上?
在度過最初的混亂后,他們終于明白應該如何行動。
分批開始讓人登上城墻,人逐漸分流。
那個嬌小小姑娘卻是走在最后面,再次施展那土系法術,將背后的土路隔絕,而等了一會,卻是在別人的幫助下,跳下城墻,準備開始再開啟一條下城的路。
這當然很花時間,也讓眾人更加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