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總是從事一樣的事物會厭煩,是因為潛意識里,無論你做什么你都需要一定的回報。這種回報是一種神經學上的獎勵,會讓大腦某些區域連接產生短暫的生理性增強。相反,如果一件事情給你不停的刺激,心理上你沒有任何成就感給你愉悅的回報感,你的大腦會間接的抵制這種活動。獎勵,目標和暗示是人能聚精會神的生理前提之一.甚至是非常重要的前提。
在遠古的采集社會,我們祖先只需到處尋找食物,填飽自己的肚子,吃飽了之后就開始就是玩樂,簡單的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后,沒有其他太多的情感訴求,祖先不需要使用食物的其他功能,食物的作用基本上就是填飽肚子,也只有身體的饑餓,遠古的祖先們才會想到攝入食物。
現在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元化,但是我們人的生理需求還和遠古的祖先還是一樣,『吃飽穿暖,傳宗接代』,我們需要通過充分利用這些簡單的生理需求,來滿足現代社會中,各種合作模式下滋生的各種新型情感需求。
所以,食物,衣服,房子,性等等基本的生理需求,在生活中的作用也變得越來越多元化,他已經被我們賦予了更多的含義,比如身份,價值觀體現等等。
尤其是在中國這個飲食文化如此豐富的國家,食物在我們生活中的所賦予的意義和作用就更加多樣化了,現代生活中,我們遠遠不只是用它來解決身體的饑餓問題,我們更多的是它來談事,做生意,談戀愛,交朋友,和家人共度美好時光,慶祝,紀念,緩解情緒,等等。我們無時無刻都離不開食物,食物不只是一個填飽肚子的工具,更是一個社交工具,釋放情緒的工具,獲取滿足感的工具。
社交媒體的盛行賦予了食物更多的意義,我們用它來獲取更多人的關注,安慰寂寞空虛的內心,用它來刷存在感,獲取優越感,或者美名其曰記錄生活,我們有時候把它當做藝術品,有時食物只是一個模特,供拍照,供欣賞,從而刺激人體的各種激素,讓圍觀者產生更多,更復雜的進食欲望。
一直以來,我們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我們的食物越來越豐富,或者說分工合作后,生產效率節節攀高,食物的獲取成本大大降低了,導致我們過多的攝入食物,我覺得這不是真正的理由,其實試想一下,遠古的祖先們,在狩獵成功的前幾天里,他們也不會一直一直吃,他們吃飽了會停下來去玩耍,享樂。
所以,我認為,并不是因為食物更多了,更容易獲取了,我們就會吃更多,而是因為我們需要食物使用這個工具的機會變多了,或者說我們過于依賴這個工具,我們不僅僅用它來解決饑餓問題,因為現代社會催生了,發明了很多的新問題,需要食物這個萬能的工具去解決更多新的問題,我們的內心比遠古的祖先復雜得多,我們各種心理,情緒,都需要食物這個工具的幫助才能解決,因為這樣,我們才攝入過多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