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所有成功的計謀,其實都是本著“代價最小”“過程最為簡單”“行動最快”“驚動的人最少”為基本原則。
過程參與的人越多、經歷的時間越長,就越難以控制,失敗率也越高,能成功都是老天開掛。
所以對王劍來說,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對內對自己,積累實力,對外交往人脈,盡可能的對人友善,哪怕是對一個清潔工,也是討好的很。
政治活動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對社會發展的正確指導。而對社會發展實現了正確指導就必然導致社會力量的順利調用。
所以,成功的政治家需要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不過就是對內建立一個如臂使指的組織體系,對下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供應體系,對外建立一個以眾擊寡的外交體系。這三件事做好,剩下的就是一線平推,勝利就是時間問題。
做到這三件事,無非就是需要建立一個耳聰目明的情報體系,建立一個各有所長的參謀體系,建立一個穩定有力的拱衛體系。所有這些事情,乍看上去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事情,沒有什么燒腦反轉的。
但是做比想難。現實中,即便能夠認識到這些事情,就已經夠燒腦的。歷史上相當一部分人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都是懵的。
比如說國家興亡,乍看上去因素是很簡單的。但是即便有人講了,很多人也不懂。
也許是懂了也不信,不認為自己會這么倒霉啊。
比如說盛極而衰的道理,魏文侯問吳之亡,李克曰:“數戰數勝。”
文侯奇之。李克曰:“數勝則主驕,數戰則民疲。以驕主馭疲民,亡亦宜矣。”
意思是說,對外征戰勝利次數太多,于是國主就會太過驕傲,而在征戰過程中,民眾早已疲憊。
在多次勝利的戰爭后,國主開始驕橫,而民眾早已不堪使用。
這就好像某些富商,進行各種大型的項目,一開始確實很成功,但越是擴張下去,風險加大,機構臃腫,最終失去了操控能力,崩盤。
這道理看起來很簡單吧?怎么看怎么簡單。
但是再簡單的道理,也有人看不懂。
比如說秦始皇統一之后的行為,就是典型的“驕主馭疲民”。
萬里長城,馳道,直道,驪山陵墓,阿房宮,遠征百越直到越南,北逐匈奴,全面改革六國政治經濟軍事法律各項制度,這里面哪一件都是大事。
這么多大事,秦始皇從統一到死,一共十年,全干了。
這就好像一個人用了十年企圖同時奪取體操世界冠軍乒乓球世界冠軍跳水世界冠軍摔跤世界冠軍舉重世界冠軍羽毛球世界冠軍射擊世界冠軍……
亡國也是應該的,他前腳死后腳天下就反了,而且陳勝吳廣派遣大將直接就打進了關中。
能夠看懂按部就班循序漸進的道理,就已經是政治力強大到沒邊的說明了。
現實中更加殘酷的事情是,即便我們知道大體的形勢應該是這樣的,我們可能沒有能力突破局限。由于我們事先不可能知道誰是特定任務最合適的人,很有可能你所建立的勢力關系當中缺乏合適的人選,最坑的時候,可能自己所處的政治集團本身就是有嚴重問題的反面角色。
簡單點來說,按照歷史,穿越回去當了皇帝,比如三國時候,選用什么樣的人才組成自己的幕僚隊伍?誰掌握情報班子?誰在你睡覺的時候幫你管理禁軍?
很多人都會叫著,宰相找荀彧或者諸葛亮……
荀彧出身荀氏家族,在三國時代,按照王劍所知,哪怕是這個時空,這個家族幾面下注的本事高出天際了,搭理你?
在這樣的環境下,等到你走到關鍵節點,需要調用力量完成歷史任務的時候,可能你才發現原來你的上司和部下都是一群人渣……到了這個時候,能夠突破歷史局限,依然堅定不移地走出“按部就班”、“循序漸進”順應歷史潮流的成績,那就已經非常燒腦了。而這樣的事情,歷史上依然有很多人做到,只不過大部分人讀到的時候,都以為只是稀松平常罷了。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很多真正花費了大量心機的權謀反轉,可能一般人根本看不到,反而以為平平無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