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秘境,這個組織的起源,本身就是當年王莽任命的地方將領,在自己的恩主倒臺后,面對強大的位面之子劉秀的進擊,選擇逃亡進入了秘境。
這些人本身就是原本白帝城的地方居民,以及公孫述當年的部下,以及在外面掠奪的百姓。
可以說,沒有血緣和法理上的恩義關系,只有武力上的恐嚇。
之前說過,華國的法術制度,要到三國時代,算是勉強定型,而在那之前,還并不完善。
但公孫述明顯是一位大宗師,這是非常肯定的。
但是他的兒子,如果有的話,如果統治人心呢,孫子呢,大孫子呢。
兒子,王劍絕對相信,這秘境絕對沒有搞過什么皿煮制度,或者新式的政府制度,依然是王權那一套。
這就很奇怪了。
團結人心,本就是世界上最艱難的事情了。
團結和分裂是共存的。如果沒有分裂,也就沒必要團結;正是因為有了分裂,有了互相對立的利益存在,人們才會選邊站隊,拋棄自己一些次要的利益,去和一些與自己有次要利益矛盾的人團結對付和自己有主要利益矛盾的人。
超過150人,人類組織就很難管理。向一致的方向前進,分工明確,彼此合作,曾經保證人類的生存和統治地位。
如今可以完成超出個人能力的更大的任務。
科技發展的地球就是團結的結果。
法術地球也是如此。
王劍最初的時候,甚至懷疑,秘境會分裂為不同的國家。
設想這樣一個世界中,每個人伐木,蓋房,種田,養牛,像魯濱遜那樣自給自足的生活著,那真是一個如田園詩歌一般美好世界啊。
不過,如果一個人突發奇想,說,不如我專心養牛,你來專心種田,然后我們彼此交換產物如何?大家聽了這個想法都覺得很有道理,于是分工出現了。
在法術華國,是這樣的。
人不可能修行那多達幾十上百種法術,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你修煉火系,我修煉木系,大家彼此合作可好?
分工所帶來勞動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產,使得人們能夠享受到更多的勞動產品,于是人們享受到了“生產社會化”的好處,那個人站出來說,看!你創造這種正價值,我創造那種正價值,由于同一種使用價值的效用邊際遞減,那么我們彼此交換后,就都得到了效用的改善,這就是幾千年后人們所說的“帕累托改善”啊!這正是集體的真諦!通過協作與交換,讓我們每個人都活得更好!
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集體樣板,親,可絕大多數集體都不是因為這個誕生的。
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集體是因為“協作,讓生活更美好”而誕生的話,世界上毫無疑問應該只有一個國家,不是嗎?更多的人參與到協作中,協作生產的價值就會更多,大家都不是傻子,為什么要拒絕兼并重組呢?因為集體根本不是因為“正價值創造”的協議而誕生的。
因為,在那樣一個世界里,是這樣的,真實世界。
一個人突發奇想,找來另一個人,說:兄弟!我看那邊那個種田的軟蛋好像很慫的樣子,不如我們去敲丫一筆?丫要不聽話,咱就弄死丫挺的。
沒錯,國家的產生,不是因為合作更好,而是因為利益,因為各種帶著感情情緒的短期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