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想法”、“原則”、“方法”、“執行計劃”是一個“戰略”在解決問題的各個過程中的不同表現。但是,不管“戰略”在各個階段表現出什么樣的形式,核心永遠都只有一個:把握問題,并適切、有效地解決問題。
什么叫戰略思維呢?戰略思維就是你能夠站在船上還有風浪,你還能夠保持自己不暈的能力。你會經常聽到一句話,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其實有時候利益都不是永恒的,但是戰略往往是能夠保持定力的。我們思考國際政治,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戰略思維的能力,你可以把這種能力移在你的日常生活,移在你的處理商場上的事情,處理人際上的事情,保持定力的能力才是一種戰略思維的能力。
除了擁有有專家的思維角度,專家思維的框架,還需要有專業知識。專業知識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積攢下來的,接下來給你介紹一個小竅門,我們如何才能夠更好更快地掌握專業知識。我們講到國際關系的時候,其實要強調的是知己知彼。知己和知彼實際上兩者都不可偏廢,所以我們講國際關系學,有一個說法,叫己學和彼學,己學是你了解自己,彼學是你了解別人。好的國際政治學家不僅是了解別人,而且也了解本國,所以必須要同時兼通己學和彼學,要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別的國家的看法。其實是非常非常難的,要看得出功力,這是最能看出功力的地方。
兩餓狼發現了一片草地,甲狼大喜。乙狼不解:你又不吃草,高興什么?甲:羊愛吃啊,說完飛奔而去。乙:你去哪?甲:我要把這消息讓羊知道呀!
人與人最大區別不是視力上的差距,而是視野上的差距,視力可以看到一樣的東西,視野卻可以看到不同的世界。
那么,如何擴大視野,發現那些常人熟視無睹的新世界呢?這就需要提升思維能力,而戰略思維就是擴大視野的藝術。戰略思維是人類思維的一種形式,具有思維的一般性與共同性。從一般意義言,戰略思維是一種管理決策思維。戰略是“為達成組織目標而采取的行動方案”,制定戰略需要“衡外情”,衡量外部環境中的機會與威脅;需要“量已力”,評估組織內部資源的優勢與劣勢;需要“定目標”,確立組織長期的發展目標、使命與遠景;需要“擇方案”,選擇能達成目標的手段與方法,即行動方案。因此戰略思維就是在資源與環境的約束中,確定組織目標及行動方案的思維過程及方法。區別于一般思維,戰略思維具有長期性、全局性、動態性等特點。
在進行戰略決策時,面臨思維的困境:一方面,他必須依賴于過去學習和實踐中取得的間接和直接經驗,以及形成的思維模式;另一方面,他面對是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情形,原來經驗和思維方式是否適應和在多大程度上適應新情況還需要探索。因此,戰略決策者必須要有開放的心態,并不斷修正自己的思維模式。這就需要從多個維度,對戰略決策的領域或事項,進行發散性思維,打破固有的戰略思維模式,形成創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以此為基礎進行綜合和歸納,形成新的戰略思維模式,制定更適合環境變化的戰略。
戰略思維的看“遠”,就是要從未來更長的時間去思考組織的發展,形成對組織的“遠見”。它既包括對組織空間擴展的高瞻,也包括對組織時間延伸的遠矚,體現的是戰略思維的長期性和預見性。
常言說,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戰略思維必須更“廣”一點,擁有廣闊的視野、廣博的認同和廣泛的聯系。廣闊的視野,就是指用全球視野、用世界眼光分析組織發展的機會,通過更廣泛的思維為以后聚焦提供基礎;廣博的認同是指戰略的形成要從群眾中來,集中智慧,戰略執行要到群眾中去,取得認同;廣泛的聯系是指,制定戰略必須在更大的范圍內,跨越組織和行業的邊界,利用事物的廣泛聯系,尋找更好的生存機會。
一是從層次上看,戰略是組織最高層面的決策行動,它高于職能和戰術策略,在組織中類似“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高度;二是從目標上看,戰略必須有更高的追求、更高的目標;三是從方法論上看,戰略思維是企業的哲學,戰略思維體現的是總的價值觀。當組織要進行戰略布局時,必須要站得更高。
戰略思維必須更“全”一點,具有整體性、全局性、全面性。所謂整體性,指戰略思維是面對的是整個國家,而不是其中的局部問題;全局性是指從組織的全局利益出發,對組織的運作進行統籌思維;全面性指從更多的視角跳出去看,不就事論事。
管理思維的是“正確的做事”,戰略思維是“做正確的事”。而要找到正確的事,必須對組織活動的本質進行深刻的思維,理解的更“透”一點,形成明白透徹的見解,即“灼見”。它包括三層含義:一是戰略思維的清晰性。二是戰略思維的本質性。戰略思維首先要摒棄“理所當然”,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假設和論證尋結論;三是戰略思維的根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