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些人的衣服并不好,起碼就他所見,雖然不是破破爛爛,但也稱不上嶄新。
當然了,以服飾評判別的軍政勢力如何,非常淺薄。
但也可以說明一點點的事情。
這些人呼喊的話,聽起來還真是華國話,但因為是隔著多少年的方言,不仔細聽,根本聽不清。
同車的金絲眼鏡忽然說道:“他們在慶賀我們的失敗,嗯,差不多是這意思。”
看著其他人吃驚的眼神,金絲眼鏡解釋道:“我看過他們方言的書籍,嚴格來說,不難。”
人群不斷,而且還瘋狂的游走,跟隨。
前方應該是有一處空地。
王劍已經看不見別的,只能看見周圍的人群,以及勉強跟隨著前方的車子。
本著某種習俗,呂青衣混在其他的車上,至于龍亦菲,自然是被請入最前方的車子里。
眼神都是瞪的大大的,顯然視力都不錯,這一點王劍理解,處于某種考慮,秘境進口的電視機實在不多。
這些漢子帶著敵意的眼神看著他們,簡直就是如此。
至于金絲眼鏡聽到的,關于什么華國人前來向偉大的白帝求援云云,自然也是非常正常的。
“秘境不能出產許多東西,所以你們看,他們的裝備實在很成問題,那位白三太子,身邊的過百戰士,估計已經是精心挑選了,處于特別的考慮,歷代朝廷基本上都對秘境進行了封鎖,只能出口少量的鋼鐵制品,并且,許多原材料也在禁運名單里,所以他們的裝備才會如此簡陋啊。”
王劍確實明白這意味著什么。
哪怕是法術世界,也是要講基本規則的啊。
不是所有人都有機會研究和修行的。
那需要脫產,需要供養脫產人口,需要投入。
因此鐵器的出現,可是巨大的進步,生產力提升,可以養活的脫產人口更多了。
而脫產人口,就意味著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在祭祀、在文字、在做事,在進行各種生產和研究活動。
古代那種全民皆兵的模式,本質是保證少部分脫產士兵,以及大量的不脫產后備兵源。不脫產兵源基本在農閑時,在當地訓練。這個制度保證了大量的男性人口擁有軍事素養,即“皆兵”。與之對應的是《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也就是說,十萬軍隊出征需要七十萬個家庭供養,一家五口按算,兵民比例為1比35。
這就是一個說白了是脫產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問題。
首先說一下什么是脫產人口,在戰國時期,脫產人口指的是不耕地的人。這些人包括官員、貴族階層,以及軍隊等等,當然也包括商人。既然這些人不耕地,那么就需要從其他耕地的人收獲的糧食里分出一部分,來供養這些脫產的人。
國家稅收里的一部分,就是用來供養脫產的權貴階層與軍隊。那么,我們可以推斷一個情況,一旦脫產人口增加,從事生產的人口就要從自己的勞動成果中分出更多的比例,給予脫產人口以供其生存。為什么說窮兵黷武對國家有害,就是因為軍隊也屬于脫產人口,一旦軍隊增多,會使得稅收也增多,生產人口的生存環境就會變差,引發社會動蕩。
科技以指數化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提升使得越來越多的人而得以脫離生產,從而形成更為完善也更為復雜的科學研究系統。在原始社會中,生產力條件非常低下,每個人都不能夠脫離生產,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領袖或是平民,都必須承擔尋找食物的職責。他們的技術水平很不發達,所以獲得自己一日所需的食物要消耗幾乎整整一天,所以他們就沒有什么時間來進行科學探究。我們有一條俗語就反映了這個現象:“飽暖思**”,一個人得先吃飽了才能干別的事,其中就包括科學探究。他們可以尋找更適宜于生火的石頭,或是嘗試著磨尖自己的武器,或是探討哪種果實比較好吃。但是,正因為他們生產力條件是如此低下,所以科學技術的發明更多的像是中獎一般,而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探究。所以原始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是極為緩慢的,也正是如此,他們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來進入更為先進的奴隸制社會。
奴隸制社會和封建制社會我們放在一起分析。這兩個社會的主要特征是生產力提升到可以使一部分的人脫離生產,奴隸社會中脫產的人比較少,大致只有奴隸主這個階級可以,但到封建社會,不僅大地主階級可以完全不事生產,小地主和知識分子階級也可以做到很大程度上的脫離生產。
“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就指這樣的現象。大部分的知識分子階層不需要生產就可以活下去,自然也不能夠分清出農作物的種類了。
盡管這個俗語主要是在批評他們,但是,這也反映出一種進步。
這是好事情。
當然也未必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