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進步會讓管理扁平化,排除中間層賺差價。這樣上頭的指示能直接下給基層。
但體系的復雜性,不是年輕人可以理解的。
三個人組隊,可以隨機應變,遇事商量。誰是牛人誰是草包一目了然。可是人數一旦多起來,就麻煩了。人數多起來,我們就只能設置一些簡單而通行的規則,讓大家照此辦事,否則就亂了。
哪怕借住先進設備管理軍隊和國家,進行扁平化管理,但不可能清楚每個公民和軍人在干啥。就算借助后臺程序,后臺程序也不過是重復了一系列簡單地操作和原則。這個規則,包括一整套固定的,包括了不得殺人放火等等。然后考核標準也是一視同仁的。
一旦大范圍破壞了這些規則,會如何呢?那就是體系的解體。也就是說,復雜系統的管理,只能在簡單可行的規則范圍內才能有序。雖然可以偶有例外,但絕不能泛濫。
而皇帝“為所欲為”,本質上就是增加規則的復雜度,給規則增加更多的例外。哪怕微操大師固然由于技術進步可以直接給士兵下達指令了,乃至還能空投手令,然而他一微操就失敗。
不是因為他的命令不被貫徹,而是因為他的命令破壞了規則的簡單可行性。所以皇帝必須在根本上依照規則辦事,如果皇帝想修改規則,他也得緩慢推進,以盡量維持系統穩定運行不致崩潰。
崩潰了,皇帝也沒好果子吃。所以傳達消息的機制和官僚或可免,但分工和出主意的官僚沒辦法免。這樣皇權仍然受到了制約,表面上是官僚體系的制約,實際上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系統的制約。
好比現在皇上說了,要你繞你們家跑一百圈。你怎么辦?
皇上遠在京城,藏在深宮,他不可能直接命令到你,因為你們幾乎不可能見面。所以他要指揮你,必須要叫人帶話。
現在問題來了,作為接受命令的你,怎么知道我帶的話是不是皇帝讓干的?空口無憑吧。就算確實是皇帝讓干的,你怎么保證我沒記錯?
所以皇帝只能把話寫在紙上交給我,讓我代遞條子。這就是圣旨。那接下來,誰保證這個圣旨是真的呢?你怎么能保證我不是隨便找張紙,假冒皇帝發布命令呢?您看圣旨上有玉璽印呢!那個是皇帝的憑證。
但我沒見過玉璽呀?我怎么知道是不是你拿蘿卜隨便刻的?沒關系,我不認得皇帝,不認得玉璽,可我認得我們鄉長老是誰。我去問問他?
鄉賢也沒注意,就去問縣太爺。縣太爺也沒是見過玉璽的印是啥樣。他只能找州府的官員。可知縣和知府可能最多也只見過六部的大印。他們只好去找布政使。布政使拿出過去他的任免圣旨,對照玉璽印,嗯,真貨!
你看皇帝想叫人做個事,為了證明這真是皇上的意思,就得麻煩一堆人,只為了證明他確實下過這個命令。
布政使就不干了,您皇上下圣旨,每次這么來,我有時間做日常事務么?干脆的,以后你下旨,都通過專門的管道,由專人送過來。我雖然不一定認識皇帝的玉璽,可我認得內閣的官印,因為我跟他們打交道多。
以后下旨,請讓內閣官員在后面附署作證,不要直接交到那個具體的人手里,通過我的手轉交,一層一層下去,我順手把鑒定做了交給下面。下面的人不認識皇帝的印,但認識我的印,他們可以鑒定我的印。以此類推。
免得具體的人老要跑來要我鑒定是真是假的。皇帝一想,也對,就同意了。于是皇帝的圣旨有了專門的通道可以下達了,皇帝和你都覺得挺方便。
可時間長了,皇帝又發現不對勁了。他發現有的圣旨到了內閣,內閣不給他發出去,封駁回來了。皇上大怒。內閣首輔說了,皇上息怒!不是我們不想發出去,是因為皇上今天的圣旨和昨天的不一樣呀,互相矛盾。
我們昨天的圣旨已經發了,今天再發一個不一樣的,恐怕……原來皇上昨天叫你每天繞著家跑一百圈,今天要你每天跑兩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