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系統忽然報警,原因很簡單,不知道為什么,他接受到了來自一位叫做黑鐵的人的大量敵意,赤果果的敵意。
如果是這樣,還算罷了,但系統顯示,此人是有宗師水平的強者,就出現在自己附近!
當下王劍就馬上裝作醉酒,鬧得熱熱鬧鬧,然后跑了回來,并且發誓絕對不離開龍亦菲身側。
當然了,呂青衣身上的好裝備,似乎也可以要幾個了。
“你們這是什么表情。”
龍亦菲欲言又止。
其實,間諜這玩意,基本上雙面諜才是王道。
也就是說,之前聽到的這人所說的話,很可能是“奉旨泄密”的勾當啊。
所以,龍亦菲不敢直接過去抓人,或者破壞此時,此時使團里,當真是真真假假。
雖然以朱雀校長的身份,很快就有人過來為其馬首是瞻,但她始終不敢信。
現在可信的,居然是這個家伙%……起碼他不可能和那些勢力有關聯。
等王劍明白了發生了什么,居然絲毫不吃驚。
一個普通老百姓,平常種地交稅,按時服兵役蠻夷來了,他要交更多的稅,服更多的兵役那么,打了敗仗了,他們投降,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平常靠普通老百姓交的稅養活的袞袞諸公,儒家大師,瞎指揮害死士兵,聯盟大金打遼國啊,喝兵血啊,搶農民的閨女啊,蠻夷來了一看蠻夷不需要他們,立刻鼓動貧民造反,然后蠻夷一看這些人還有用啊,給他們封了官……他們投降了,才是罪無可恕!
而歷史上,老百姓投降基本上不多,反而是這些讀書人,必須萬分警惕啊。
國家興亡,匹夫無責,我個人認為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既然你收了老百姓的稅,要老百姓的子弟扛槍當兵保衛你的政權,你就要為老百姓謀福利謀發展。只有這樣,你這個政權要滅亡了,老百姓才會站出來保衛你,因為保衛你就等同于保衛他們自己。否則,就是國家興亡匹夫無責了。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啊。
華夷之辨當然不同于近現代的民族主義,不過如果要用民族主義這個詞的話,可以將其稱之為文化民族主義,或者說基于文化認同的民族主義。區分華夏和蠻夷的,不是血統、地緣,而是禮儀文化。有的人理解不了春秋里面的“夷”“夏”,就是把思路局限在血統和地緣上了。
對待異族,
孔子固然不認同,但他想的不是消滅征服奴役,而是教化,【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用夏變夷】就是這樣的意思。
這種基于文化認同的華夷之辨,好處是包容、開放,傳播能力強,這也是華夏文明能有這么廣泛而持久的影響力的重要原因。
但是這種認同方式也是比較容易流于表面,被利用被忽悠,強盛時期某些小國朝貢騙點錢也就罷了,還容易養虎為患,而到了異族入主中原的時候,只要祭拜孔圣,開科取士,就足以獲得很多士人的認同,【今日能用士,而能行中國之道,則中國之主也】,最不濟也能給這些人提供一個遮羞布。
很多人喜歡說異族政權總是被漢族同化,這固然不是純粹無中生有的意淫,但依然帶著一股阿Q的味道。同樣,儒家門生可以對自己說,我是去【用夏變夷】的,換成現在的話就是,我是去同化他們的。
與其說這個理論有漏洞,不如說孔孟提華夷之辨,本來就不是為了民族認同,而是為了強調禮儀文化。就像父母對孩子說不好好學習就只能去當乞丐,不是在灌輸貧富有別階級意識,而是為了激勵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