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呂青衣在秘境里也有自己的消息來源?
眾所周知,中外文明的差異明顯的存在,這種差異的最明顯的證據就是建筑的巨大差異,這也是中外文明差異的最直接的表現。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建筑材料和建筑風格方面。人們主要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古代建筑以木結構為主,而其他的幾個古老文明的建筑卻多以石材建造?、
中國多高山大川,石頭是絕不缺少的,中國的木材也不會比氣候與地理條件都更適合樹木生長的歐洲多。而“技術決定說”,也難成立。中國人在建筑中使用石質材料的歷史并不比歐洲人晚,原始時代的巨石建筑遺存就是一個例子。漢代的石造墓穴與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闕,至今還有遺存。漢代人已經掌握了拱券與穹隆技術并應用于墓穴建筑中,隋代建造的趙州大石橋,其跨度與造型都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用石頭建造城墻的歷史就更長了,以“石頭城”而聞名于世的南京城,至遲在三國時期就已經有了石頭城墻。中國歷史上的石造佛塔,更以技術的精美與技藝的高超而令世人矚目。其實,看一看中國建筑中雕刻精美的石制臺基、欄版、高高矗立的華表石柱、漢白玉石橋,就知道中國人在石造與石雕技術上,并不亞于同時期的任何其他國家。顯然,說中國人因為石造技術落后的原因而采用了木構建筑的說法,也不能讓人接受。中國人既有石料來源,也有石造技術基礎,但卻并不用在為人所用的房屋上,而僅用在死者的墳墓、陵寢,或軍事設施及一些禮儀性、裝飾性的構筑物上。
在我看來,古代中國人對待石結構建筑的態度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我們可以從文化取向、建筑目的、建筑理念上來分析中國古代建筑何以形成木結構的主流中國古代建筑的主流是木結構,而歐洲古建筑的主流是石結構,兩者間的差別十分明顯。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大約有如下幾種可能。
其一是建筑目的方面。由于西方在古代多被宗教統治,國家權力也是依附于教會的,因此,西方的建筑自然跟宗教和神靈分不開。西方古代與中世紀的主流建筑,是為神靈建造的。神靈或上帝是至上的存在,為神與上帝的建筑,要永恒、宏偉,具有威懾人的力量。西方人往往會花上上百年的時間,去建造一座大教堂,因為它是彼岸的,而不是現世的,建造者也就并不急于在很短的時間內建造成功。在中國古代王朝的力量大過一切,宗教的權力與地位比不了世俗的王朝權力。因此中國古代的主流建筑是為現世的人建造的,如帝王的宮殿,政府衙署與各種不同等級的住宅,這是中國建筑的主流部分。中國也有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觀、祠廟等。但中國人對待佛寺、道觀的態度,同對待凡人的住宅一樣,主要是為了給神佛的偶像遮風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久遠,所以,越是地位顯、香火盛的寺廟,改建就越頻繁,就如同要常常給凡世的人重新翻蓋新屋一樣。因而,追求永恒與久遠的西方建筑,采用了石結構;而不求永恒與久遠,著眼現世的中國建筑,采用了木結構。
其二是文化取向方面。西方人對石頭有著特殊的愛好。古代希臘神話中,遭遇大洪水的人類,是通過石頭再造出來的,石頭是創造人類的物質,因而,用石頭建造最重要的建筑,也是合情合理的。中國的情況就不一樣,古代中國人講求陰陽五行。五行中的五種物質金、木、水、火、土,對應五個方位(西、東、北、南、中)。其中,土代表中央,代表負載萬物、養育萬物的大地,因此,土德就具有了很高的地位,五行中的木,代表的是春天,是東方,是象征生命與生長的力量。然而五行中的“火”、“金”和“水”都被認為是不吉利的。顯然,五行中所代表的中國人最崇尚的五種材料中,只有土與木是最適合建造為人居住的房屋的,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基本材料,就是“土木”,人是居住在由“土”承載,由木環繞的空間中的。
古代羅馬建筑師,早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堅固、實用、美觀”的建筑三原則。建筑首先要堅固,堅固與久遠是聯系在一起的,欲求堅固與久遠,石頭是最恰當的建筑材料。另外,西方人關注建筑的外在的美,即建筑應該給人以愉悅的感覺。因而,十分重視建筑的外部造型,但在西方文化中,對于建筑之內部空間上的品質,卻討論的不多。無論建筑多么巨大,室內多么陰沉,只要堅固耐用,只要外觀愉目,就是好的。
中國人則不同,古代中國人既不求建筑堅固久遠,也不簡單地將建筑外形的美觀作為一個目標。中國人更多地追求是空間的適宜與陰陽的和合。顯然,與西方人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建筑實體的堅固與美觀相反,中國人更關注空間的背負與懷抱,及陰陽的和諧。古代中國人的基本空間理想,就是居處于一個負陰抱陽、陰陽和合的空間之中。也就是說,中國人的房子,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棲息其中的。居處的最佳境界,就是陰陽和合,這從北京明清故宮的建筑。
這也是漢唐時代房屋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