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活劉邦嗎。
考慮到作為西漢末代的后人,秘境人哪怕可以獲得華國的歷史書,也未必那么詳細,而他們對于西漢或者春秋戰國更加的了解吧。
能夠不要老爹兒子的劉邦啊。
他以雄略自負,他在博覽諸史之后,卻不得不承認,漢高祖劉邦才是“封建皇帝里邊最厲害的一個”;石趙帝國的開創者石勒百戰余生,威震海內,對司馬懿、曹操不屑一顧,自命可與劉秀并驅中原,卻把劉邦視為“只能北面事之”的超然強者。
“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劉邦),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韓信、彭越)競鞭而爭先耳。若遇光武(劉秀),當并驅于中原,未知鹿死誰手!”石勒與謀臣張賓談史
在大眾眼里,劉邦不過是一個因人成事的齷蹉之徒,畢竟,無論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還是性格,都很難引起大眾的敬畏。相形之下,他的對手項羽和屬下韓信,則以無雙的勇氣和罕見的才能,贏得了千百年來社會輿論的無數贊譽。
然而,若以政治決策的視野來看,劉邦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已知的政客中,最杰出的一個。
這種評價并非源于劉邦本身的才能,而是因為他永遠實事求是的態度——即,這個人永遠基于現實需要采取政策,其思維絕不被虛榮、情感和觀念所劫持。
實際上,劉邦最杰出的品質就在于能夠時刻保持自知之明。考慮到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帝王的身份,他能夠輕易做到這點,顯然是無法想象的。
當書生陸賈以”居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之乎?“勸誡劉邦時,劉邦已經是一個崛起于平民,淘汰了無數強人,征服整個中國的開國帝王。達到這種成就的人,周邊幾乎都是阿諛之詞(《史記》陸賈傳記曰,左右皆呼萬歲),聽到的批評就像沙漠里的清水一樣稀少。假如三個人的謠言既然能夠使你相信老虎的存在,那么一百個人的奉承,又何嘗不會消滅一個天才的自知之明,并把他變成一個自以為是的傻瓜?
這種情況相當常見,而且幾乎不可避免。項羽曾經何等勇決,為何后來荒唐得熱衷于”錦衣夜行“?拿破侖曾經何等明斷,為何會慢慢退化成一個魯莽的蠢材(法國外長塔列朗語)?希特勒曾經何等狡詐,為何漸漸變得猶如一個精神病患者?
因為這些無雙雄杰在一片贊美之聲中,逐漸失去了對現實、對敵人甚至對自己的正確認知。事實上,無論一個人多么天才,如果他連自己的優劣都不了解,那他的判斷力和一個真正的蠢材又會有什么區別?
只有理解這點,你才能理解劉邦的非凡和可怕。當書生陸賈以”文武并用,長久之術”勸說劉邦之時,他很快意識到對面的書生(因出身綠林,劉邦向來鄙視書生),在這個問題上要比自己高明得多,理應有所請教,故“高帝不懌而有慚色,乃謂陸生曰:‘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
這是何等了得的胸襟氣度,只有完全摒棄虛榮心的豪杰,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完美無瑕的自知之明——即,劉邦這個人,追求的從來不是“我比你強,我比你聰明,我比你能干”之類的虛名,而是“怎樣做對我更有好處”。事實上,能夠始終保持這種本能行事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數。
劉邦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素質,就在于他對愛恨情仇等人類情感的極度淡漠,這使得他的決策永遠理性。這一點,在他對待家人和仇敵之時,體現得極為明顯。
漢高的老家沛縣,有一位劉邦極為憎恨的叛徒老鄉雍齒。當年在鄉間之時,劉邦就素來被雍齒輕辱,劉反秦后,雍齒跟隨,但就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雍齒獻出了劉邦老巢豐邑投靠魏國周市,還囚禁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使他們遭受毆打、羞辱,更把劉邦本人逼到了絕地。劉邦走投無路,被迫投靠項梁。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雍齒后來投靠劉邦,劉邦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在建國之時,因功封其為”什邡侯“,以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