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江書院在淮郡郊區的微崖山半山腰,山下是凈湖,就風景和位置來說一點都不比英才書院差,可見王氏當初選址是花了大力氣的。
上山的過程時知想起自己去知微書院的情景知微書院給她的感覺是古樸厚重的肅穆,而寧江書院就是繁茂活潑的朝氣,這里有著世家和庶族“和而不同”的理念。
相比于英才書院是單純的為庶族張目,寧江書院最可貴的是它其實給世家和庶族了另一種思路,一種相互影響和演變的思路,最終到底是誰勝出它只是提問,而不是回答。
時知是真的很佩服王釗這位祖父,他一定是一位高瞻遠矚且很有心胸的人,看清楚庶族崛起的大勢,沒有選擇如崔氏那樣拼命對打壓而是嘗試在對手身上“取其精華”,先不說這會不會成功,但這份智慧胸襟就足以值得時知學習。
時知選擇低調聽大佬們的講座,這讓王釗很滿意,他其實也不愿意時知太過引人注意,畢竟崔氏大祖房身后的知微書院在江南有那么一絲絲尷尬,尤其這次它的老對家英才書院也會來,只希望大家都消停些吧。
寧江書院這次文會準備很充分,各個大佬講座時間都安排得有間隔,書院有準備慶典的院子,這次場地就選在空曠的翠微居。
時知一行人來的比較早,進了書院就跟著王釗安排的人走小道進了翠微居,倆人的座位有一層竹簾隔著,旁人看到這個情形就知道這是女客不會冒昧上前。
開講第一位是寧江書院的山長,畢竟人家是主人,這次開篇是大學的內容,時知雖然對四書五經學的不深,但不妨礙她聽一聽。
只是這講座和她想的有些出入,時知沒上過古代學堂,她沒想到這會兒的老師都這么“開明”了嗎
這哪里是“講座”明明就是“研討會”,底下聽學的學子各種提問還不算,有好多都能提出相反的觀點,看著山長不緊不慢的回答各種問題,被反駁了也不氣惱而是拋出更多觀點和理論跟人辯駁,時知都想給這種學術氛圍鼓掌了
這是哪位神仙大佬想出這種文會的點子啊她幻想中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辦場文會大概也就如此了這不就是“文化交流會”嘛
聽了第一場后時知很是興奮,她好久沒有體會到這種氛圍了,雖然和她專業不同但還是很過癮,要是寧江書院的學術氛圍是這樣那她綁也會把崔氏子弟綁過來上學的。
七娘顯然是不明白時知在興奮什么,但她同樣很高興,今日聽學的確受益良多,王氏家學雖然也不差但到底講東西沒有書院這么深。
第一日三場“授講”都是討論四書五經的“文理”,后面兩場是別的書院大儒開堂,時知這才發現來聽學的學子有大半是庶族出身,從他們的問題就能感覺出來,世家子弟應該都是寧江書院的學生,外來的世家子弟似乎很少。
第二日是英才書院的主場,三場“授講”主講人都是他們的大儒,寧江書院真的是給足了對方面子,五日文會英才就獨占一日。
時知聽了一日感覺英才書院的風格比寧江書院的大儒講課更“務實”,換句話說它是偏“應試風”,這也難怪寒門學子科舉本來就艱難,英才書院能代表寒門庶族跟知微書院打擂臺,不多弄些“干貨”不行啊。
到了第三日畫風卻不一樣了,時知這才發現前兩天的氣氛真的是很“溫和不刺激”了,今天第一場一上來就是三位大儒同時到場,然后就扔出一句“選材之先為何”。
時知這是要打辯論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