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眼學子們的氛圍,想來他們是有準備的,時知又看了一眼七娘,這也沒提前說一聲啊。
七娘表示這大概是臨時變陣,她也不知道啊
這問題一拋不用猜也知道底下學子馬上會自動分出正反方了,沒辦法是世家子弟和寒門學子從出生起立場就劃分好了。
果然,這場“辯論賽”沒多久就聽出立場來了,大多世家學子支持選德為先,庶族學子幾乎都支持選才為先。
能做辯題的問題本身就沒有標準答案,不同角度討論而已,可問題今天這個辯題和選官扯在一起了,那就不是單純的“德才”問題,而是選官問題,這必須得列出個具體一二三的標準。
“德才兼備,德為何在才之前,古之先賢早已給出答案,有才無德是為下品,比之庸才更能危害社稷生民。”
“德為先自是先賢至理然,然君子小人以何為判出仕為官難不成還能量仁心有無二丈故考評才智為主,測探德性為輔方為選材取官正途。”
“選才為官固然可取,然弊端禍患卻也埋下,以智取私利比無才之人所圖更深,吾以為當德才兼備才是選官正途。”
聽著學子們激情討論,時知也開始發散起思維,這個問題其實是儒家文化討論的常見問題。
人品和才華哪個是選官最應該看的標準,這問題討論了上千年也沒個標準答案,但儒家正統思想是認為不管什么事都是“道德為先”的。
所以今天這話題不新但很尖銳,舉薦做官的行跡在大良并沒有完全消失,科舉成為主流但舉薦為官的也不少。
科舉制考得是“才”,舉薦用得是“德才兼備”但大多明目上還是用“德”做幌子,這是世家努力留存下來的東西,畢竟并不是家里所有子弟都愛讀書都會讀書。
“呵,諸位也莫要爭了,如今你我寒門德才取一都成難事,哪里來的德才為官依我看出身才是正途”
這話一出整個會場靜默了瞬間,好吧,剛才的爭論看樣子只是開胃菜,這會兒才是正菜呢
時吃瓜群眾知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她隔著竹簾開始找剛才發言的人,這位“勇士”可真敢說啊,這會兒科舉制也好舉薦制也罷其實還是世家占大頭兒呢。
眾世家子弟原本還挺克制發言的,這會兒卻一個個卻坐不住了,這家伙誰啊這話說的誰能忍,出身好又不是我們的錯,要你在這里陰陽怪氣說我們無才無德
“出身也的確是個問題,聞先賢之言久了品行自然端正,畢竟窮人乍富更顯貪婪,且無家族長輩約束為禍起來怕是不小,從引出冀州之亂的賊子游明方可看出,這出身低微者剛學兩天圣賢道理就敢大放厥詞、妖言惑眾行大逆不道之事了。”開口的學子穿著寧江書院統一的服飾,不出意外應該是個世家子弟。
時知的位置離得有些遠,隔著竹簾看不太清那人的長相,但聽著聲音溫和可一點兒不像能說出這么毒舌的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