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遺書上說,鄭喆在年關將至時發現惠嘉大長公主私下調派兵將來長安,他用駙馬身份探查后得知長公主要與人密謀造反。
鄭喆自覺人微言輕不能改變公主心意,唯有孤身去皇宮去給先皇和先太子報信,臨行之前寫下這封遺書,若是他不能阻止事態發展,那留下這封書信也算有個交代。
當年那場禍事長安城的人全都記憶猶新,一場宮變讓長安血流成河,惠嘉大長公主雖然控制住了局勢,可駙馬卻不幸罹難。
可若這傳單上所言不虛,那當日除夕逼宮、血洗太液池的不是廢太子而是大長公主
先廢太子是被誣陷、皇室諸人都是被公主謀害,駙馬鄭喆恐怕也是勸阻不成反被妻子殘害。
其實當初就很多人傳言這場謀逆先廢太子是被冤枉的,畢竟先皇對先廢太子當時寵信有加,先廢太子造反的理由其實說不過去。
可當時惠嘉大長公主的雷霆手段太過可怕,這種質疑聲硬生生被壓下去了。
如今駙馬鄭喆遺書被翻出來,不管這遺書是真是假它已然把長安的風又吹了起來。
很快又有了新的傳言,惠嘉大長公主當時已經油盡燈枯,她把皇室正統血脈一夜之間盡數屠盡,就是為了給今上鋪路。
熙興帝的帝位來路從來就沒少過質疑聲,可這次卻不一樣,以往大家頂多說他不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比如蜀王造反就用的這個旗號,熙興帝幾個活著的兄弟母族出身都比他高貴。
可現在卻直接將他和謀逆篡位聯系在了一起,這可是誅心之論。
最可怕的是鄭喆這封遺書在多方查證后,有人給出了原件,它是真的
盡管這件事在事發后,朝廷想努力壓下去,可流言蜚語仍舊不斷席卷蔓延。
時知聽到這個消息,她終于把惠嘉長公主的事最后一環銜接上了,多么熟悉的套路啊,鄭氏旁支與嫡枝疏遠不和,轉而投靠朝廷被圣上選中其最優秀的子弟配給最得寵的幼妹。
鄭喆投靠榮安太后不是他有什么把柄被拿捏,只怕是他假裝有什么把柄透給榮安,榮安和惠嘉爭斗多年,鄭喆游走在兩人之間平衡她們的局勢,以此消耗大良的國力,也以此為鄭氏謀取更多利益。
這個局少說得是三十年前布的,那會兒鄭黛的父親還活著,看來鄭氏從那時候起就已經開始謀劃了。
鄭氏應該是看出先皇軟弱,不能親掌權柄,所以把寶壓在了惠嘉長公主身上,而后鄭喆假裝為榮安太后效力,只要在兩人其中一個占上風那么他就負責幫另一個壓過去,這也導致榮安太后和惠嘉長公主掌政期間朝堂黨爭越來越嚴重。
榮安太后去世,惠嘉長公主就不能獨存,所以原著中惠嘉長公主被設計誅殺了,只是今生有了時知和崔教授這兩只蝴蝶,劇情偏離軌道惠嘉長公主沒死透,鄭喆提前暴露,可他臨死前還是留下一道大良的催命符。
如今鄭氏和朝廷只差一步就要撕破臉了,這道催命符也就用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