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莊園的族人大概有三十多人,這都是崔氏族內家底豐厚,能有底氣和家主府談買賣的。
但時知并不打算要這么多人參與,她直接道“琉璃坊用不了這么多股東,兩萬貫入半股,頂多要十個股東。”
一件琉璃器皿就是千金價格,哪怕以后擴大規模生產,價格會低一些,但貨運到海外那些不產琉璃的地方賣也同樣能賺得盆滿缽滿。
兩萬貫不過就是幾十件琉璃的價格,這錢其實不貴,可只有十個名額,這怎么分
來之前還和和氣氣的眾人立馬看彼此的眼神都不對了,這里就只有三分之一的人能分這一杯羹
時知仿佛沒看到眾人的變化,她繼續道“眾位叔伯可以好好商量一下,咱們都是同族,生意事小,最重要的是同氣連枝,不傷和氣。”
崔汶今天也跟著過來當見證人,他樂呵呵道“阿蓁說得對,大家好好商量一下,可不能傷了和氣。”
“真就十個名額啊,不能再通融通融”有些族人問道。
時知對這事兒堅持“十個名額是極限,家主府的生意有自己的章程,若不是念在同族份上,這十個名額也是沒有的。”
看時知冷了臉眾人又不敢多說什么了,他們確實怵自己家這個灶女。
看著眾人老實了,時知緩了緩臉色道“其實大家也不用著急,想來能到這里談生意的也不差這兩萬貫,那么我就再加個條件,這兩萬貫要換成同等價值的地契。”
地契這是什么說法
時知看著不解的眾人解釋道“如今家主府養著那十幾萬人馬每日的糧食消耗不說在坐的心里大概也有數,我跟諸位也交代句實話,家主府如今最缺得不是錢而是糧,這琉璃作坊原本就是拿來跟江南大族換農田的。”
江南如今農田價薄,一畝上好良田賣不上半貫錢,就這樣想找人買還找不到,畢竟是兵荒馬亂的年月。
崔氏這會收田,其實是個大膽又冒險的決定,若是守不住江南,那可就竹籃打水一場空。
可換個想法,崔氏已經起兵,要是有一日守不住江南,那桐州又能守住幾日,到時候留著家財怕也沒命花。
用田產入股這件事其實很多人是不能接受的,在農耕社會田產是代表這“祖業”和“根基”,當然那是太平世道的想法,亂世一起這些帶不走的東西就不如金銀拿在手里放心,反正只要有錢以后太平了還能再買。
所以時知這個法子去江南的確很容易行得通,但在桐州就不太一樣,這里一直太平著,所以賣田大多數人是不愿意的。
“我愿用田地入股。”
開口得是崔炎,他在輩分上是時知的伯父,他家是崔氏家業做得最大的一房,算是除了家主府最有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