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司”去推廣這些種子,給出的宣傳語就是“年產八百斤”,很多人其實不信,但租種這些好田原本是要交六成甚至七成的佃租,如今換成“農業司”只要四成還是很多農人搶著耕種。
至于“農業司”要求必須在這些土地種植新種子和使用新的耕作方式,大家也沒什么意見,心想著收租子的總不會故意讓土地減產。
至于棉花的推廣時知分了兩部分,一部分是種植另一部分是紡織,推廣種植的事由崔教授負責,而紡織的事時知制定了全新計劃。
之前崔氏棉布生意有多賺錢外人大概也看在眼里,這一次時知干脆打算做一票大的。
江南、桐州、冀州和燕州南部幾地給時知上過“孝敬”的大戶都收到了時知免費贈送的改進版紡車和織機,之前由崔氏壟斷的棉花生意這次徹底放開,并且還給培訓棉線紡織技術。
當然了崔氏獨門的織染技術還是留給王氏,這種高端布匹生意做多就沒賺頭了。
一開始大家還嘀咕崔氏的用意,但很快崔氏就發出公告,明后兩年前崔氏將收購大量棉布用來當軍用物資和出口。
愿不愿意做這個生意崔氏不管,只是告訴大家這個買賣在這兩年是很有賺頭的。
江南很多人都知道王氏和崔氏合作的紡織作坊很賺錢,這次崔氏雖然沒把織染技術傳出來,但他家給的紡車和織機卻是和王氏那里的一樣,大家打聽清楚后就動了心思。
崔氏收購棉布是要下訂單的,所以決定要做這生意后,很多家有織坊的大戶把自己家學技術最快的織工送去崔氏培訓后就安排人去桐州收購部分棉花,他們需要先把成品做出來給崔氏看才能收到訂單。
桐州的棉農今年得到棉花以后可以放開市場自由交易的消息不久,棉花的價格就上漲了兩文錢,之后消息傳到冀州和燕州,崔教授的棉花推廣工作都順利不少。
崔氏這一系列動作都被各方收到消息,尤其是崔氏那小麥和稻米種子,多年以來一直都關注清河的鄭濂聽到后沉默了。
所有人都知道崔氏有良種,但從沒想過他家竟然一直藏著“神種”,畝產五百斤在這個時代幾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曾經江南最好的水田產到三百斤就能被地方官當“祥瑞”之象上報朝廷。
“派人去把崔氏的種子弄一部分回來,崔時知現如今大規模放開種植,這種子把控就不會太嚴。”鄭濂最終決定學習對手這一招,他如今占據的地方雖然沒有江南和桐州條件那么好,但冀州能種植的他治下沒道理做不成。
有同樣想法的不止鄭濂一個,荀延也同樣把人派去江南,他這里多水田,那稻種在他這也一樣會有大用處。
時知當然知道她這些動作會被對手盯上,可她如今不在意這個,那些人就算用盡辦法能從她這里偷渡多少種子
等帶回去育種培育到能成規模推廣種植起碼也得四五年,要是沒有成熟的培育技術還可能更晚,甚至因為水土環境不同出現退化問題,不然崔教授用辛苦這十幾年嗎
甚至時知也沒有很想阻止那些人去推廣這些種子,哪方勢力要打仗,軍糧都想盡辦法也會征出來,說到底最終忍饑挨餓的大多只是普通百姓。
以現在的形勢看來,這場動蕩段時間內停止不下來,給這天下萬民一點延續的力量與保障是現在的她為數不多能做的事。
如今有火炮威懾,崔氏的勢力范圍很少有人主動挑釁,時知除了要用這段時間恢復元氣,她還要計劃后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