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初始,平州鄭氏駐軍在與青云軍和荀氏大軍交戰一月后最終不敵,平州被崔、荀兩家依揚子江南北而分割占據。
鄭氏曾經的六州之地已有大半淪陷,此刻甘州西北部防線也在不斷匯集鄭氏所有主力,而此后青云軍卻一直再未有更大的動作。
長安
鄭濂看著布防圖,他心里知道馬上就要到最后的決戰時刻了,青云軍遲遲不動,不是崔氏打算就此罷手,而是他們在等一個時機,鄭氏把全部主力放到甘州防線上,要是硬碰硬哪怕贏了,青云軍也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崔時知和荀延這兩個人此刻雖然聯手,可他們終究也在防備著彼此。
雖然知道鄭氏或許大勢已去,可鄭濂仍舊在做著最后的努力,他現在其實還有一個機會,只要荀延能答應自己的條件,那么鄭氏也不是不可以歸附于他。
雖然之前他們是生死之敵,可局勢改變后,曾經的關系也在瞬息萬變,崔時知不會考慮和他談條件,但荀延卻不一定,他們其實是有些像的,做事同樣不會被情緒左右,都只相信有利益才是最本質的核心。
蜀州
看完鄭濂的密信后,荀延一個人靜坐了許久,說實話他現在其實是有些拿不定主意的,一旦他接受鄭氏的歸降,那么就等于和崔氏撕破臉。
還有就是攻打鄭氏的理由用得是“誅討叛國逆賊”,接受鄭氏歸降,必然會引來天下爭議,可是能保存實力吃下鄭氏剩余部分,這對他之后的布局很有利,到底要怎么選荀延是真猶豫了。
鄭濂信中說只求一處能讓鄭氏一族能安身立命的地方,荀氏只要不動秦州滎陽,那么以后鄭氏就愿徹底歸附,甚至可以派鄭氏主力當荀氏大軍的馬前卒。
到了這種時候,荀延也不怕鄭濂耍花招后悔,他鄭氏已經是窮途末路,趁著還有談判的籌碼,此時來投靠荀氏是鄭濂最后的生機。
可他還是要再想一想
荀延在主帳靜坐一夜后,最終把密信燒掉,他走出營帳下令“把計劃增援青云軍的五萬人改調雪州,讓他們從雪州攻打寧州。”
鄭濂的條件的確讓人心動,他其實也不怕與崔氏撕破臉,要是平常情況他一定會答應,可鄭濂有著“里通敵國”的罪名,荀氏若是想繼續問鼎天下,那就不能沾上鄭氏
荀氏和崔氏的盟約,在現在這種局面已經很難維持,那索性他們就各憑本事吧
時知在接到荀氏突然進攻寧州的戰報時沒有很詫異,荀氏不來甘州選擇寧州其實對于荀氏來說未嘗不是更好的選擇。
她這些日子按兵不動其實就是一直在等荀延做出選擇,哪怕再想滅掉鄭氏她也不會傻乎乎自己把鄭氏火力全扛下,讓荀延在后面漁翁得利。
鄭濂不會坐以待斃,一定會試圖瓦解崔、荀兩家的聯盟,時知感覺他可能會走前世老路去歸降荀氏,為了尋找生機鄭濂是能舍下這個臉的。
可看如今的局勢,荀延是沒答應嗎
不過想想似乎也順理成章,荀延志在天下他不會允許自己“大業未成”前就沾上“姑息養奸”的名聲。
此刻鄭濂其實也不懂荀延這個決定,難不成荀延還真把自己當個君子,堅持不去“背棄盟約”他怎么這么不信呢
這就是荀延和鄭濂不一樣的地方,荀延對于征服天下的渴望是來自他自身的野望,而鄭濂其實更多是來自家族的培養。
對于荀延來說家族是為他服務的,可對鄭濂來說更多時候是他為鄭氏傳承服務,必要之時荀延可以破釜沉舟,但鄭濂卻會棄車保帥維系鄭氏,哪怕為此暫時放棄掉他追逐霸業的野心。
所以鄭濂不懂,荀延為什么寧可舍棄一條更穩妥的辦法選擇一條更危險的路,但在荀延眼中這條路其實是“飲鴆止渴”,他志在天下,怎么可能讓自己行事在天下人面前低崔氏一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