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并州是重災區,這幾日崔教授親自來了一趟,時知也從靖州特意趕來,正陪他走在玉米地田埂間查看莊稼長勢,這里的玉米剛種上發芽,到底能不能順利收獲全看老天給不給活路。
旱災區太多,北方很多地方的夏收都減產或者絕產,所以崔氏治下的夏耕已經決定提前在部分地區推廣秋玉米種植。
“女郎,荀氏決定延后開國登基大典,荀延在多地下了罪己詔。”這消息都不用打探,荀氏自己就在各地發公告了。
“知道了。”對此時知很淡然,她若是荀延也會這么做,風口浪尖上就得要避風頭。
“咱們要不要”白雀感覺這是一個好機會。
“什么都不必做,天災本是自然,根本就和什么天意沒任何關系,今日我用此做刃傷人,他日此刃也必定傷己。”時知看得很清楚,這種不可控事件遇到了只能認倒霉,今天是荀延遇上,誰知道明天會不會是她
如今崔氏遇到旱災放在有心人眼里未必不是“天罰”,在這件事上她和荀延一樣都是被動的。
“君權神授”這種愚民政策原本就是個雙刃劍,荀延是土生土長的古代人,用這種方式還情有可原,可她一個接受過現代教育的人要是也用,那她自己都看不上自己。
這一期啟智月報出版后,眾人發現它除了對西北地區的日食與地龍翻身事件做了報道,同時科普趣聞版面也對這些“異象”進行了簡單解釋。
日月失房,自古有之,甚至還曾有天文大家計算出過具體時間,所以這并不是什么天罰,日食、月食只不過一種不常見的自然現象,就如同四季變換一樣。
此文一出,多地文人儒生爭相討論,天文歷法他們雖然涉及不多,可既然能有欽天監這樣的地方,那自然還是有人去研究的。
這事不僅在崔氏治下成了討論的熱門話題,就連荀氏治下的儒生也都在關注,畢竟說到底事情是在荀氏地盤鬧得沸沸揚揚。
雖然這個科普最終也沒有正統學說承認,但它為很多人了一種看問題、看世界的新思路。
荀延自然也是知道崔氏的動作,他最近一直都在處理賑災與安撫民心的事,聽到這消息后心情復雜程度可想而知。
趙五娘看著荀延一直沉默,勸慰道“郎君不必想太多,日食之事也不是只在我荀氏治下。”
荀延苦笑“我此刻終于明白周公瑾的心境了。”
既生荀何生崔啊
荀延此生從未有過這樣的挫敗感,不是說他經不起挫折,心性堅毅者面對再大的困難都能有克服的信心,所以他也并沒有被這一時困境打倒。
他覺得挫敗的是,換位思考若他是崔時知,面對此情此景他能不能舍得放棄這樣一個絕佳機會去攻擊對手,答案是不能。
“君權神授”、“愚民政策”是所有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舍不得放棄的一個途徑,哪怕驕傲如荀延依舊逃不開這個。
可崔時知她竟然對這個“捷徑”不屑一顧
“啟智”二字所代表的含義荀延到此刻終于明白,崔時知從一開始就不打算走那條路,她竟然真要給萬民啟智
這背后代表得深層意義值得人去琢磨思考,荀延一時間有些迷茫,枉他自負聰明,可時至今日他卻依舊沒能看透崔時知這個人。
她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七月北方干旱持續,寧州、甘州、秦州等地甚至出現土地干涸開裂的地區,荀氏、崔氏治下都已經出現饑民,賑災已成刻不容緩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