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氏還好說,大部分地區都在南方,只有寧州、長安還有蘄州北部需要救濟,崔氏卻出現北方五六州之地卻都需要賑災。
今年才過去一半,江南、湖州還有平州的糧倉卻都已經空了。
好在并州、晉州、冀州等地區補種的玉米沒有全都旱死,總算還是給這些地方的百姓留了一絲希望。
而靖州的春玉米已經收獲,今年靖州降雨量正常,邊軍屯田的玉米地甚至可以說是豐收。
只不過玉米收上來后并沒有當眾過秤,所以大家伙兒雖然估摸著不少但具體多少誰都不清楚。
直到糧食入了倉這具體收成數據也沒傳出來,倒是這玉米做的飯食嘗到了,玉米粉和蜀黍、燕麥摻在一起做的雜糧餅味道不賴,想來這東西是個能當主糧的
別人不知道這玉米產量,慕容舒卻心里倍兒清楚,他已經兩天沒睡踏實了。
這“玉米”名字是真起對了當真是貴重如金玉啊像北境四州這樣的苦寒之地,哪怕是崔氏一直給最好的良種幫著提高產量,平均畝產也不過百斤之數。
可這玉米竟然能在靖州產出六百斤的平均數,就算是江南最好的水田種上崔氏最好的稻種也沒這個水平吧
而且崔女郎說這玩意兒就適合下雨相對少的地方,北境四州為啥人窮田少啊,不就是天寒水少不適合耕種,所以導致人口稀少大片土地都荒著嗎
這玩意兒要是在北境大規模種植那他們這里不得比江南還闊了
一想到這個慕容舒就興奮的睡不著,可惜時知下了死命令,不許他嚷嚷,說這種子利弊都大,要是都種萬一氣候異常,一不小心就會絕產,引起糧荒,所以這些日子慕容舒除了實在憋不住時半夜跑去糧倉摸摸糧食,其他時候還都拼命端著。
時知最近一直忙著在各地賑災的事,這一晃就終于等挨到了秋收,有些下了點雨的地方補種秋玉米總算見了收獲。
“旱成這樣一畝地竟然能有二百斤”當地的農人全都喜極而泣,這是天爺爺給他們活命的機會了
“多謝女郎賜這活命神種”
最近時知是一直在等著這批收成,聽到稟報的“高產”數據,時知總算是松了一口氣,旱成這樣都沒絕產,不枉她冒這么大風險把這些玉米種子拿出來。
同時她立即讓“農業司”加大宣傳力度,點明這春秋兩季玉米種子的優劣點,甚至著重強調了這種子耐旱不耐澇,碰上多雨年景就會減產甚至絕產,所以明年耕種時絕不能單一種植。
啟智月報配合著發了三期農業知識科普,現在大家都只知道種這玉米能在雨水少的年景有個保底,至于它具體能收多少反而沒多少人清楚。
這也是時知有意為之,要是明年風調雨順那種植的人自然會知道,要是明年繼續干旱嚴重或者出現水澇那這玉米就依舊減產。
總之別一窩蜂都去種玉米就行,在古代單一種植作物跟尋死沒有區別,提前把玉米拿出來這事讓崔教授眼見著就蒼老不少,時知知道崔教授心理壓力比她還大,這兩年要是做不好科普,那后果簡直不敢想象。
靖州玉米種植,時知計劃是這幾年大頭放在邊軍名下的田中集中管理,北邊那幾個敵國最近老實了,邊軍也能騰出點人手耕種。
西關和嘉州也是同樣,要想種植那就先在邊軍屯田中試點,落戶后的習性摸清楚了再去給百姓推廣。
說真的要不是鬧這么嚴重的旱災推動,她和崔教授大概觀察個三年五載都不一定有魄力這么大規模放出去。
想來這幾年他們都要戰戰兢兢的過了,“農業司”的工作量只怕也要成倍增加。
崔氏又出新的良種,這并沒有引起荀氏重視,畢竟之前他們連畝產五六百斤的稻種都買過了,這種畝產二三百斤的作物著實已經引不起多少驚訝,頂多是覺得崔氏這“運道”實在是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