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就是對蕭西馳而言,壓制南地是特地做給小皇帝看的,留下泉陵侯兒女性命的行為并借此埋下一顆不安定種子的行為,才是她真正的目的。
溫鴻聽了張并山的話,越想越覺得有道理,感慨“若無張君,我當真不知如何是好”
到了現在張并山還能保持住“算無遺策”的錯誤評價,也多虧了他不是在溫晏然身邊干活
除了東南兩地的消息外,溫鴻還在打聽官學的事情,他手下人千方百計,不知灑下多少錢,才總算得到了基本太學那邊新出的教材。
那些教材表面都印了天子的賜名“小學經典選集”。
有人疑惑過給鄉學的教材名字里為什么會有“小學”兩個字,而天子的回復是,既然京中的學校叫太學,那地方上面對童蒙的學校就應該叫小學,這才能夠在名稱上顯得畫風一致。
溫鴻看過里面的內容,卻并不太過在意,教材中選擇的篇目當然都十分經典,而且字句辭藻都不晦澀,適合用來啟蒙,不過考慮到這份教材是太學博士的手筆,那也沒什么出奇之處。
唯一一點讓他稍微在意的,是教材所用的紙張格外柔滑且具有韌性。
這些新紙是少府那邊弄出來的東西,建平中人稱之為宮紙。
仔細想一想,少府琢磨這種東西也并不奇怪。
產品一向是跟需求掛鉤的,早年間造紙術的革新也是從宮廷開始,畢竟現在造紙的成本高,紙張算是奢侈品,而有機會用到的這些東西的,都以朝廷為核心的那一圈人,如今也是因為皇帝有了新的要求,少府才做出了調整。
張并山搖頭“主公請再看這一本。”
溫鴻看著第二本小學經典選集,忽然意識到一件事這本書跟之前那本書的字跡居然完全一模一樣。
人寫東西的狀態會受到環境影響,縱然書本上的字是同一個人書寫的,也不至于字字句句毫無差別,能出現這種情況,顯然是建平那邊出現了某些他們還不清楚的情況。
張并山低聲“據說朝廷這些日子已經得書萬冊。”
小學經典選集只有八頁,不過書籍內容再少,能積攢到一萬本,也算一件了不得的事情。
最開始太學祭酒之所以只打算印上百本,是為了避免消耗太多人力,但隨著雕版印刷的出現,少府那邊又支援了大量的紙張,便放開膽子,一口氣印了一大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