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晏然在桂宮一直住到了秋天。
如今暑氣已經沒盛夏時那么重,太學那邊上了折子,打算征召工匠來修繕房屋,至于原來居住在此的學生,就暫時遷到京郊,安置在空閑的皇家別苑當中。
厲帝末年,太學生不過千余人,如今已經變成了原來的五倍。
他們集體趕來京郊,入住到思帝時期修建的舊苑當中,此地原本名叫賞秋宮,因為年歲日久,逐漸荒廢,溫晏然有一回騎馬路過的時候,十分好奇地進來轉了一圈,發現庭中的野草已經比人還高,甚至有黔首在這里摘取野菜,干脆將之更名為采藿宮,并讓少府簡單維護了一番。
大周的殿宇走的都是朗闊路線,占地面積大,如今正好騰出來,給太學生住。
采藿宮內有空余房屋近八百間,讓他們七八人一間,湊合著擠擠,也就足夠居住了。
一位太學生“從外面看,果然是有些年頭了。”
另一人道“據說那些損壞嚴重的地方,已經被新翻修過,也不知是否結實。”
他們試著伸手敲擊,只覺聲音沉悶,所觸之物,仿佛是一大塊堅硬的巨石。
一個背著書箱的年輕人將東西放下,道“我問過此地的采藿丞,說是苑中的新墻壁,都是用水泥糊的。”
自從建平的城墻被新建后,水泥已經逐漸為人所知。
太學生們議論幾番,半是新奇,半是失望。
以讀書人的品味而言,采藿宮固然不難看,也說不上多么美觀。
“咱們這里的屋子是舊殿加固的,后面還有一排,據說是年初新建的,不若過去瞧瞧”
太學生們在采藿宮內四處閑逛,最終意識到,不止原來的舊殿缺乏裝飾,新建的那些房屋也同樣質樸。
據說工匠們按照以前的方法,在建造屋子前,先搭建房屋骨架,又因為水泥加砂礫跟碎石本身就足夠堅硬,不容易散架,他們開始考慮使用竹子來替代木材若是將施工步驟詳細寫下來的話,大約能讓當今天子感慨一句,原來竹筋混凝土也是古人的智慧
學生們更換地方讀書,太學中的博士自然得跟著轉移教學地點。
盧中茂年紀大了,不想挪動,便告了假,待在家中休養,所以來的多是青年跟中年博士,比如褚歲,以及出身青州陳氏的陳至。
秋高氣爽,正適合外出游玩,博士們索性帶著太學生到周圍賞一賞秋景。
如今田中的莊稼已經被收獲得差不多,在此刈麥的農人不剩幾個,太學生們干脆就地盤膝而坐,以農田為題,吟詩作賦,感慨民生之艱。
褚歲“你們既然覺得民生艱難,不若親自下地勞作一番,當能更有所得。”
她是太學博士,如今開口建議,做學生的不好推辭,只能脫了外頭的袍子下地,褚歲也以身作則,拿起鐮刀一塊割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