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明明才去了江南很短的時間,卻送回了十萬兩銀子。
范婉忍不住懷疑這小子是不是和他爹聯系了。
畢竟普天之下愿意給一個毛孩子十萬兩雪花銀的,恐怕也只有親爹康熙了吧。
不過胤禩是她親手養大的,對他的品行,范婉還是很信任的,但問題是胤禩身上有個熱衷搞事情的廉親王,本來兩個人達成共識后,她也算是放心了,可如今胤禩突然送這么一張銀票來,她有點懷疑廉親王是不是陽奉陰違了。
要不是兩人相距千里,又隔著空間,她一定叫廉親王嘗嘗她的手段。
歷史男神又如何,碰了她的兒子也得挨打
想到這里,范婉覺得自己的拳頭有點癢。
好在胤禩隨著銀子還送來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救了廉親王。
關于這筆錢,信上寫的很詳細。
吳為有帶著他回到蘇州后,他化名吳文韜入了吳家族學,當了啟蒙班的一名學生,這些銀子是江南府一群支持共產會的富商的投資。
當年大清開國時,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幾乎將江南府的本土有志青年屠戮殆盡,還牽連了不少普通老百姓,血腥味彌漫了整整半年之久。
如今揚州府的所謂鹽商,多數為徽商,本地大鹽戶,基本都死絕了。
可人雖死了,家中親戚尚在。
未曾斬草除根,夷三代九族,就注定仇恨深埋在心底。
別看這些人表面隨和可親,平日里更是努力生活,好好讀書做生意考科舉,甚至有的還跟朝廷做起了生意當了官,可私底下不少資助天地會白蓮教的,只為他們能夠順利發展,好有朝一日為血親復仇。
可以說,天地會和白蓮教能綿延數百年,一直到清末還能蹦跶,與這群人的支持是分不開的。
吳兆騫當初因科舉被流放至寧古塔,給吳家人的心理上帶來了極大的傷害,他們姑蘇吳氏本是耕讀之家,自前朝起就出了不少官員,雖然品階不算高,卻也能庇佑吳家數代。
然而,自順治朝吳兆騫出了事后,吳家便再無人去考科舉,頂天了考個舉人庇佑族地,便安然回還開個私塾,收學生教書,哪怕有八斗之才也再不往上考,便是衙門里缺了主簿,也只是暫代一段時日,一旦有了新得人手,他們便急流勇退,十分沒有事業心。
這樣一群才高八斗,能干非常的人才,在當地縣令眼中真正是又愛又恨。
愛的是他們不爭權奪利,從不反駁他們任何政令。
恨得是這群人對于當朝律法,說不得比他這個縣令還要來的清晰,一旦他們行差就錯,這群人就會冒出來,或幫著寫狀子,或自告奮勇做狀師,直接搞得他這個縣太爺很沒有面子的。
偏偏這群人各個都身負功名,誰知道什么時候跑去參加個春闈,考上個進士,日后說不得還是頂頭上司呢這誰敢當真往死里得罪
最后,明明靠近揚州這個富商云集的富庶之地,這處縣令卻是難得的清廉之人,以至于好幾任縣令都考評得優,被提拔了上去。
步步高升卻兩袖清風。
一時間也不知道該高興,還是該難受。
胤禩到了蘇州入了族學后,就運作開了,共產精神之所以能得到最終勝利,就是因為完全是為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辦實事,再加上在范婉身邊耳濡目染的農村包圍城市政策,每逢休沐,胤禩便帶著小廝下鄉,深入到群眾中去,年邁固執他不敢多嘴,可那些年少沖動,有抱負有理想,卻苦于沒有出頭之路的中二少年,則是他的重點目標。
短短的幾個月,就拉起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少年軍。
這群人年歲雖小,卻被胤禩口中的美好未來給深深的吸引住了,甚至已經有人想要跟隨胤禩年底到寧古塔來,想要親眼目睹這個被那位范先生改造成桃花源地的罪惡之城。
范婉沒想到這小子這么爭氣。
“真不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