瑚哥兒雖然養在自己膝下,可史氏也只覺得自己不該摻和進瑚哥兒的婚事里,更何況南安王府那位小郡主,史氏也有所耳聞,實在是刁蠻得很。
轉眼間,就到了賈敏的婚禮。
因為林家也已經沒什么親近的長輩了,只剩下林海孑然一身,并著幾個老仆照料而已。
再加上姑蘇和金陵離得也不遠,又都是在南邊,兩地的風俗也差不多,便按照著南邊的來了。
南邊自古以來都是繁華地,這禮儀比起北面來也就格外的繁瑣一些。
過了晌午,林如海便騎著高頭大馬從林家出發往榮國府來接新娘子了,跟在林如海身后的,便是一頂八人抬的喜轎。
喜轎通體都掛滿了大紅色的綢緞,轎簾用的還是大紅的織錦和滿繡的大紅紗綢,喜轎的四周又掛了紅色的彩球以示喜慶。
當然,其實按照林如海的品級,娶親時并不能用八人大轎,只能用四人的。
但林如海和賈敏是皇帝賜婚,這才能破格用八人的花轎,倒也更隆重一些。
花轎后面,便跟著的是十八人的細樂隊伍,吹吹打打得好不熱鬧,細樂隊伍后面,又跟著十八個人提著大紅宮燈,一排走著。
北面的婚禮原本就簡單一些,京城的百姓哪里見過如此熱鬧的場面,可不都得出來看個熱鬧么
看熱鬧么就跟吃瓜似的,可不得看個明白么
圍觀的百姓都得問一問是誰家娶親,能有這么大的場面,倒是跟之前公主娘娘出嫁似的。
像林如海這樣俊的探花,也是極少見的,再加上當時還有個特別黑的狀元做承托,京城不少百姓也都還有印象。
再一打聽,這探花郎娶的是榮國公家的姑娘。
旁的官員,這大伙可能沒什么印象,但是說起榮國公,大家對這位平定邊關的將軍卻還是知道一些的。
這都是百姓們知道得為數不多的“大官”們,看大官家辦喜事,那就越發看熱鬧的人多一些。
探花郎娶國公女,這本就已經算得上是一樁美談了。
而南邊還有個規矩。
林管家想著自家大爺終于娶親了,這娶得還是榮國府的姑娘,還是皇帝老爺親自賜婚,這可真真是再好的親事不過。
再想想自家大爺日后也不是一個人孤孤單單地過日子了,不免也替早就走了的老爺太太高興幾分。
林家也不缺錢,林管家準備這些東西的時候,也就略微厚了一些。
旁人家是多半喜糖,再加一點喜錢,這喜錢都只是銅板罷了。
可林家這兒卻是大半都是喜錢,少數是喜糖,而喜錢里,還摻雜了一些碎銀子。
京城本就沒有這種沿街撒東西來沾喜氣的習俗,能看到林家的迎親隊伍撒東西,京城的百姓都已經覺得稀奇,忙不迭地搶了起來。
再看看撒過來的竟然是銅板和碎銀子,看熱鬧的百姓中間,越發熱鬧了一些。
誰曾想,不過是看了一場熱鬧,居然還能撿到幾文錢,這就已經是一天的工錢了,還有些的是撿到了碎銀子,大半年的嚼用都撿出來了。
原本這就都是意外之喜,撿到銀子的高興,撿到幾個銅板的倒也不失望,等迎親隊伍過去的時候,百姓們也感念那些銅板,少不得跟著眾人喊上一聲“永結同心”。
林如海這邊是喜氣洋洋,榮國府那兒卻是有高興又不高興。
高興得是賈敏也算是找到一門好親事,今兒又是賈敏大喜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