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陶家出事,對李氏來說反倒是一件打好事。
她當然不會跟著公婆一起回老家。
這根本是把自己的優勢丟掉。
婆婆和兒媳天然上彼此是對立面。
她怎么會乖乖跟著婆母一起回去別做夢。
要是她留下夫君和妾室在一起,豈不是便宜他人。
只怕那個喜新厭舊的男人很快就忘記了她的存在,所以不行。
她想想就找夫君說起孩子們,要是他們也跟著大人們一起回族地。
他們很快就會變成土包子,京城的各個方面,尤其是教育方面是頂呱呱。
說來說去就是告訴夫君,要是孩子們回到老家去,就等于是毀了他們的一切。
陶二郎很是認同,既然孩子們都留下,那么作為主母的李氏自然也是被留下照顧孩子。
婆媳談了一次后,這樣就遠離了一直挑刺中的婆婆,李氏在這一次次的過程中宅斗技術飛速提升中。
可以說對付陶二郎也是業務熟練,只是兒女失蹤大大打擊了她一番,等知道兒女都好好活著,整個人就變得十分精明,她一向是喜歡把自己所有的思想都包裝一把,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指點,很少對夫君撕破臉。
也就是兒女失蹤時手忙腳亂,現在自己是恢復正常,對夫君也就采用最平靜的姿態面對,絕對不追問。
在路上李氏終于知道夫君心里的矛盾點,對政治她是一竅不通,但對宗法她還是比較清楚。
自然是明白大房的三個成為拖油瓶,而他們一房的大人就應該擔負起相關的責任。
對于夫君的擔憂,李氏更在意的是那些大房一家人留下的財產有多少。
雖然陶家這一次遭遇洪水,有可能導致陶家很多東西都沒有了。
但大房的嫂子在京城可是有不少陪嫁,有良田,有店鋪。
要是她去經營得當的話,應該能夠從中撈出來不少錢。
大房的子女將來的婚嫁都是拉關系網的好機會。
這么一盤算的話,等于是利大于弊。
李氏在心里盤算一番后,就和聲說起來
她絕對不會說夫君的腦子進水,光想著麻煩事。
怎么能夠光想著他們二房要給大房的侄子侄女花多少錢。
其實讓孩子們擠擠住著就好,她可趁機把庶子們的待遇降下來。
總不能嫡的、庶的待遇一樣,這一點就是外人挑不出刺來,還可以打擊一把。
至于大娘子也一定要讓她成為自家女兒的陪襯者,喪父喪母長女這一條就可把她打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