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買民心這種事,盧從善在任期間其實也做過不少,不過并不是采取減免糧賦商稅這種形式。
畢竟大明長期處于內憂外患之中,全國各地賦稅一向都是只增不減,才能勉強維持朝廷日益增長的國防費用,九江這種難得的富庶之地更是重要的賦稅來源,朝廷根本不會允許施行這樣的政令。
而地方官府運轉的開支,也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收繳上來的賦稅,盧從善也早已習慣了這種運作方式,因此聽到寧子敬打算減免一年的賦稅,便覺得此舉并不合理,雖不敢明著反對,但還是好心提醒對方,照此行事可能會遇到大坑。
寧子敬倒是不太擔心盧從善所說的問題,畢竟父親寧崎已發來電報,會在執委會層面向他提供所需的協助,讓他在九江盡管放開手腳去干。
而減免一定時限的稅賦,本就是海漢對新占領區慣常使用的施政手段之一,在政令執行期間,執委會也會從財政方面給予支持,應該不至于出現盧從善所擔心的狀況。
寧子敬也不想對盧從善過多解釋,免得對方還以為自己是在炫耀家世背景。但他心知只要將減免稅賦的政令頒布下去,本地民眾對新官府的風評一定會有正向的變化。
當然了,減免稅賦并非寧子敬施政方案的全部,他這幾日查閱本地官府的檔案記錄之后,再結合來九江途中初步制定的計劃,已經整理出了大致的執政思路。
在征詢了盧從善等人的意見之后,寧子敬很快頒布了海漢在九江的第一套政令。
首先便是為期一年的稅賦減免,讓本地民眾有休養生息的緩沖時間,以適應新朝的制度。
政令中也提前通告了一年之后的稅賦征收標準,仍是要比大明統治時期低了約莫一半,由此也足見寧子敬對提升九江經濟規模的信心。
他相信那些外逃避難的民眾,在聽到這樣的消息后,應該也會選擇返回家鄉。
其次是與寧家的老本行文教體系密切相關的政令,年內開始在九江各級書院、學塾推廣海漢文教內容,所使用的教材也將逐步更換,以適應海漢的新科舉體系。
由于這些措施會涉及到教學內容的大幅變革,本地現有的教書先生們沒有經過相關的培訓進修,顯然無法完成新的教學任務,所以還需要從國內其他地區抽調師資力量過來支援。
按照國內其他地區過去的經驗來看,要讓新的文教體系投入運轉,必須得在當地培訓出足夠的師資力量才行,整個過程快則兩三年,慢則五六年,總之短期內可能并不會有太明顯的成效。
而這個過程中除了師資不足的問題之外,一定還會有些老學究抱著以前的四書五經不肯放手,拒絕接受海漢的文教體系和科舉制度,甚至會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阻撓推廣,這都是寧子敬未來必須要面對的困難。
在文教這個領域推行新的體系,與其說是為了政績,倒不如說是按部就班執行的必要步驟。不過寧崎一手打造了海漢的文教體系,在這個領域可以給寧子敬提供的方便,肯定是旁人所無法企及的程度。只要寧子敬多花些心思在這上邊,倒也很有希望能做出一些亮眼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