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項政令,則是針對九江本地的傳統優勢領域——航運和商貿業。
九江雖然是個小地方,但地理位置所具備的先天優勢,讓這里的航運和商貿都極為發達,而這又正是海漢所擅長的發展領域。寧子敬對此十分看好,認為可以將九江打造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區域商業樞紐。
除了商業稅的限時減免之外,寧子敬制定的政令中還有大力發展本地航運業措施,如修建包括倉儲、貿易功能于一體的九江綜合港,開設舟山造船廠的分廠,以及建立九江通往長江上下游各大城市的固定船班。
要實現這些設想,當然首先得保證九江與外界的運輸通道能夠暢通無阻,所以寧子敬也打算盡快恢復九江與大明控制地區的交通往來,特別是解禁長江和鄱陽湖上的航道,以便能讓這里繼續維持貨物集散地和貿易中心的功能。
當然這一點還需要駐軍部隊的配合,寧子敬不想太獨斷專行,所以這一項他還得先跟哈魯恭和石成武通一下氣,確保不會發生政令頒布下去,卻被海漢軍拒絕執行的狀況。
如果說減免稅賦和改變文教這兩項措施,盧從善還不是那么愿意認同,那么寧子敬打算提升九江的航運和商貿實力,他對此卻是舉雙手贊成。
盧從善在任期間,對航運商貿的發展便是其主要的政績,他在相關領域也傾注了不少心血。而他個人資產最主要的來源,也是通過廬發行等商貿機構得來。
新來的主官愿意在這個領域加大力度,這正好也跟盧從善以前的執政理念相吻合,而且他認為這應該會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于是盧從善便主動向寧子敬請纓,希望能夠負責航運商貿相關的事務。
寧子敬笑道:“盧大人,不是我信不過你,不過我海漢國對于商貿事務的管理和運作方式,或許會跟你所理解的規則有所不同。”
盧從善道:“寧大人,不瞞您說,下官在任期間,也親自指點過廬發行的經營,讓其成為九江地區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商行,對于怎么運作多少還是有一點心得的。”
盧從善對自己的成績頗為自傲,忍不住便向寧子敬炫耀起來。
寧子敬道:“這么說來,盧大人是希望以過去經營廬發行的經驗,來運作九江的相關政務了?”
盧從善道:“大人明鑒,下官正是此意。”
寧子敬點點頭道:“你有這樣的想法也不是不行,但你得先跟我說說,有什么具體的方略,讓我權衡一下利弊。”
盧從善見寧子敬愿意聽取自己的想法,這就相當于是給自己一個機會了,當即便將打算一一講出來,再結合寧子敬的規劃,作了一些補充說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