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就正是能源部和建設部所規劃的田獨河上游第一水電站選址,利用這里一分為二的天然河道,施工者只需將河水導入其中一邊,便可很方便地在另一邊排干的河道上進行筑壩施工了,而且天然雙河道的地勢也能讓水電站在雨季的排水壓力減小很多。
小小的棧橋碼頭上堆放著數個直徑兩尺的鋼筋混凝土管道部件,這是建水電站所要用到的壓力水管,根據能源部的規劃,早在穿越之前就已經造好,畢竟這個時空的生產能力有限,像這樣的專用部件還沒辦法在短時間內造出來。而把這些沉重的家伙用小船一個一個從下游運來,穿越眾們可是花了好幾天的時間。
船隊抵達碼頭棧橋的時候,正好看到岸邊一群人坐在地上用錘子噼噼啪啪地敲著石頭,灰頭土臉的樣子就跟后世采石場里的農民工一般無二,但看到這一幕的新來者們沒人能笑得出來,因為接下來的日子里他們中間大部分人也得在這里敲石頭。這是一號水電站底部基座必須要用的碎石砂漿混凝土材料之一,在勞動力嚴重不足的日子里,每個人都得服從執委會的工作安排包括敲石頭在內。
臨時營地目前只臨著河岸起了一圈稀稀拉拉一人來高的木柵欄,外圍用蛇腹式鐵絲網拉出了隔離帶,然后便是幾個行軍帳篷和一個堆放物資的大棚。現在這里駐扎了三十多個人,臨時負責人是建設部二把手劉山夏,為了這個田獨河上游的水電項目,穿越前的半年時間里他可是在云南廣西跑了不少地方的小水電站,雖然還沒實際操作過,但建小水電站的理論知識應該說已經夠多了。這個營地前一天搭好,第二天他就被調過來了,手頭的幾處剛開工的項目也不得不交給了建設部其他人負責,足見執委會對水電站項目的重視程度。
劉山夏迎上棧橋,一把握住了寧崎了手“總算把你們盼來了”
寧崎訝然問道“你們和黎人發生沖突了”
“暫時還沒有,不過附近的黎人越來越多了,語言不通也不知道他們想干嘛,現在我們的人已經不敢出營地了。”劉山夏抓緊時間向寧崎介紹目前的情況:“這些黎人腰里都別著鉤刀,你們如果要跟他們談判,自己當心一點”
寧崎點點頭道“放心吧,談判的事情,我們這邊有專業人士出馬。對了,能源部的老項來了,你們是老朋友,我就不多說什么了。關于水電站工程你們再好好合計合計,看看施工方案還有什么遺漏。等明后兩天最后一批物資和施工人員到位,你們就盡快開工。”
項持南是云南人,從時間上算應該是最后一批加入穿越的成員。項持南以前曾在武警水電部隊服役,轉業后在地方電力局工作,是劉山夏穿越前考察小水電站建設時認識的朋友,還幫著籌委會設計的水電站施工方案出了不少主意,后來一來二去兩人混熟了,劉山夏就干脆拉了他入伙。當初籌委會從廣州撤出的頭一天,他才在劉山夏的陪同之下到廣州報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