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三四天之后,得到消息從附近山區趕來的黎人竟然已經有了上百人之多。這么多的黎人來到工地,一旦溝通不暢就容易出現矛盾沖突。周恒行不得不在晚上收工后辦起了臨時雙語教學班,教一些能夠讓雙方簡單溝通的詞匯。而寧崎也就勢上馬了第一所“黎區希望小學”,將跟著家長一起來工地的八九個黎人小孩先收入學校,而重點培養對象符力當然也在此列。當然目前來說還不太可能傳授什么知識,就算識字對這些沒有接受過基礎教育的黎人兒童來說也屬于太困難的范疇,寧崎現在的主要教學任務還是跟周恒行一樣,先力圖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漢語對話,保證溝通的順暢。
鑒于來參與施工的本地勞工人數太多,執委會不得不專門抽出一部分人手,在施工工地附近搭建了數個竹棚,供這些工人們臨時居住。而炊事組的任務也迅速加重,每天要多做一百多口的人的飯菜。好在附近黎人為了做交易,源源不斷地送來各種蔬果、山珍以及新鮮野味,炊事組倒是不用太擔心缺乏足夠的食材。
為了能盡快畢其功于一役,執委會也是使盡渾身解數,盡力將各種物資都集中運往到二號基地。除了“新世界號”之外,其他所有船上的柴油發電機幾乎都被拆下和幾臺大功率抽水泵一起運了過去。海運部的水手們甚至還冒著傾覆的危險,用大木排將兩臺杰西博多功能挖掘機和兩臺山貓多功能車也通過水運運到了工地上。有了幾臺工程車的幫助,物資在工地上的轉運速度也大大加快了。而這也成為了之后幾天本地土著們的重點圍觀對象他們從未見過這種不用馬拉牛牽就能自己拖著東西跑的怪車,“短毛老爺會作法”的謠言一時間甚囂塵上。
1627年4月17日,大明天啟七年三月初二,穿越之后第一個真正的大工程田獨河水電站終于破土動工。
后世那種領導拿著剪刀剪彩的噱頭,在這個時空里肯定是不合時宜的。執委會的委員們站在岸邊河水中,一起用力將一頭削尖的圓木豎立起來,顏楚杰站在高高的架子上,掄著大鐵錘將圓木釘入到河水中,由此揭開了施工序幕。
由于水壩選址處有天然的河道分岔,這就大大節簡了施工步驟,省去了修建導流渠的麻煩,只需在河道分插處截流建立圍堰,將河水全部導入另一邊的河道,排干水壩選址這邊河道的積水,就可以開始修筑壩體了。而這平均水深只有四到五米的河道,要進行截流也并不是非常困難的事。
按照技術人員的指點,民工們將長達兩丈有余的木樁按一定的間隔豎立起來,然后用大錘打進河底。從兩頭一起施工,很快就在七八米寬的河道上筑起一道稀疏的籬笆。然后用小船將裝滿石頭的大竹籠從上游運到籬笆附近投下,這樣木樁籬笆就可以攔住竹籠,很快形成一道水下壩體。
近百個裝滿石頭的大竹籠入水之后,已經連成了一條冒出水面的簡易圍堰,這時候明顯能看出流經這邊河道的水量減少了許多,下游水面下降了至少兩三米。民工們此時開始對籬笆墻打樁補漏,用更多的木樁一點一點將空隙補上。幾個大功率水泵的取水頭已經深入河底,開始將圍堰后的河道積水迅速排干,抽出的河水通過管道嘩嘩地流入到另一條河道中,讓圍觀的民工們都是驚訝得合不攏嘴。
到下午四點的時候,壩體選址附近的河道積水已經排干了八九分,只是河底的淤泥還厚達一兩尺,至少需要上百人挖上一整天才行。不過工程指揮人員可沒那么好的耐煩心等著慢慢清理淤泥,總指揮劉山夏讓人從岸邊向河中間鋪設竹木跳板,然后就讓民工們踩著木跳板開始在木樁籬笆后鋪設大塊防水布,接下來用麻袋土包筑起圍堰主體,堵住已經稀稀拉拉的小股漏水。為了修筑這道土包圍堰,當初籌委會還專門在物資采購中增加了一項數目為兩千的麻布口袋和數百平米的專用防水布,如今算是派上了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