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候一直沒說話的農業部袁老爺子開口了“關于用工登記制度,我們農業部是舉雙手支持的,實際上我今天也有個提案要說。”
“老爺子您請講。”陶東來恭恭敬敬地說道。因為勞動力都集中到了水電站工地上,今年的春種基本就靠農業部打主力,帶著一幫老弱成員奮斗了十多天才完成的,而袁老爺子作為春耕春種總指揮的確是功不可沒。
“我希望我們農業部能作為戶籍制度的試點單位。”袁若修不說則已,一開口便語出驚人。
“老爺子,您有什么打算,給我們詳細說說吧。”雖然有些驚訝,但陶東來還是保持了足夠的鎮定。
袁若修從自己的黑色公文包里拿出一份寫好的文件,然后又拿出老花眼鏡戴上,這才開口道“首先我給各位說一下今年春耕春種的情況。截止前天,我們總共開荒面積約為七百五十畝,其中完成水稻種植面積約兩百畝,其他雜糧種植面積約三百畝,蔬菜、瓜果和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約二百五十畝”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這些農作物并不是種到土里就算完,我們同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對農田進行日常維護。我希望執委會能批準引進一些沒有耕地的農民,讓農業部以公社的形式把這些人組織起來墾荒屯田。在我們的開荒面積達到一定規模之后,就可以考慮給這些人分一些田地。”
陶東來聽得連連點頭,其實類似這樣的人口引進計劃已經在醞釀之中,不過農業部今天先提了出來,也給了執委會一個切入的契機。
以公社制度來組織農業人口屯田生產,就可以較為便捷地把農業、行政、治安、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一個依附于穿越眾政權的社會組織,同時也可為培養第一批真正的“歸化民”積累人口基數。不過在穿越眾的管理體系中,這個公社成立之后究竟是歸農業部管,還是該劃給民政系統,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