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短期內也沒那么多的船會來勝利港,修碼頭的事先緩一緩,等羅升東那邊有了具體的消息再安排施工。”陶東來最后拍了板“玻璃窯和鹽場要盡快投產,人力上可以優先解決。至于設立廣州辦事處的事,我建議還是等水電站工程結束之后再說,畢竟這是個大事,需要多部門的協調,我們現在一時半會也抽不出那么多精干力量去籌備這件事。”
接著是各部門匯報物資的采購情況,除了海運部比較滿意地采購到了他們所需的桐油、布匹和造船工具之外,其他的采購項目大多未能完成,硫磺、硝石、錫石、丹砂分別采購了數十至一兩百斤不等,而需求缺口極大的焦炭和煤炭,則分別只買到了五百斤和一千四百斤,對執委會要上馬的工業項目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好在崖州的兩家商行都已經表示會盡快組織貨源,運到勝利港進行交易。
關于崖州實地考察的匯報告一段落之后,接下來的議題就是一些相對比較瑣碎的事情了。各個項目的負責人提出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一起商量解決辦法。這種探討在每天晚上都會進行,執委會將就各個項目所遇到的困難,對下一步的發展計劃作出調整。
穿越眾當中雖然有不少在過去都是專門的技術型人才,但身處在過去那個社會分工極其細致的大工業時代,絕大多數的人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的實際操作經驗并不多,這就導致大部分項目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問題層出不窮。
比如學造船的越之云和孫長彌,雖然是科班出身,熟知各種船體結構,要設計一艘海船不算太難,但要讓他們拿起斧鋸從木料開始造一艘海船出來,就沒嘴巴上說說那么容易了,動手能力遠不如當過木匠的蔡弘展。同樣的情況幾乎在每個項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也慢慢暴露出穿越眾在人群結構上的弱點擁有理論知識的人足夠多,擁有實際經驗的人實在太少。
面對這樣的局面,執委會也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鼓勵大家在重視安全的前提下,大著膽子去嘗試,即便失敗也只當是交了學費。唯一讓人感到欣慰的是農業口的基礎十分扎實,穿越至今從來都沒出過任何問題,所有事前制定的農業計劃都在按部就班地完成,這樣至少讓穿越眾不用擔心因為沒人會種地而餓死在這個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