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代表軍警部談談第一個問題吧。”陶東來作為退伍軍人,本身也在軍警部兼著職務,這時候就當仁不讓成了軍警部的發言人。
“我知道有很多人認為我們應該直接制造后裝線膛炮,而且應該追求大口徑,遠射程,重火力的壓制效果。拋開火炮制造技術上的問題先不論,我認為首先我們要對這個時代可能成為我們對手的武裝力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17世紀的火炮是什么樣的水平,我想今天與會的人已經從各種影視作品和相關文字資料中有了足夠多的了解。黑火藥、前裝炮、實心炮彈,這個時代不管是火炮的設計、制造,還是軍隊中的炮兵技戰術實際應用,都還處在一個憑借已有經驗進行摸索,沒有形成標準化的狀況。而我們的優勢就在于對各種武器技術和軍隊戰術的發展趨勢了如指掌,可以避免在摸索過程中會出現的錯誤,少走很多彎路。”
“超時代的火炮技術在這個時期的確很容易就能在戰場上形成壓制,但那樣的技術水平真是我們現在就需要的嗎我認為未必。我們現在在軍事上的需求,主要來自陸海兩方面,海上是船裝艦炮,陸上是岸防炮和未來部隊需要的步兵炮。這個時代海戰中的炮擊戰術是什么是在兩百米甚至一百米的距離上進行對轟,是靠純粹的火力輸出優勢來取勝的戰術,我們現在還沒法造出大型戰列艦,在艦炮數量上很難取得優勢,所以我們的艦炮就必須要追求更好的精度和更強的破壞力。”
“但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這個時代還缺乏精確的火炮觀瞄系統和火控系統,在海上超過兩千米的距離靠目視修正進行炮擊,基本就是浪費彈藥。我們手頭掌握的造船技術足以讓我們的戰艦速度在這個時代遙遙領先,所以我們的艦炮有效射程只要超過同時代艦炮的一倍以上,就足以在海戰中取得優勢,我個人認為這個合理的有效射程是一千米以內,在這個射程范圍內,其實并沒有需要裝備生產難度較大的后裝線膛炮”
陶東來正要接著往下說,看到越之云舉起手來,便點點頭示意他可以發言。
越之云起身道“首先我同意陶總所說關于艦炮有效射程的看法,英國皇家海軍在19世紀的射擊規范中還明確規定了24磅炮的最大射擊距離為400碼,也就是不到400米的距離,過大的射程對目前這個時代的海戰來說其實是一種不必要的性能浪費。”
“但我們在設計火炮的同時還必須考慮到船的承載能力,像12磅的前裝式火炮,口徑70,看起來雖然很小,炮身也不過四五百公斤,但真正要裝備上船,那船的排水量就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否則船艙無法足夠的火炮作戰空間。至于說要多大的噸位才能使用12磅炮,我們海運部認為至少要達到勝利港那艘海滄船的一倍,也就是300噸左右的排水量才行,這個噸位的船我認為在年內是沒法造出來的。”
“如果使用后裝式線膛炮的話,那情況又不一樣了。根據我在大資料庫里查到的數據,12磅后裝炮如果使用圓錐炮彈,不僅有效射程將大大超過前裝炮,而且精度和破壞力都遠遠超過同口徑火炮,有據可查的有效射程內穿甲威力可相當于24磅的前裝式炮彈。如果我們能造出管退式后裝炮,那連海滄船都可以直接裝備12磅火炮了。”
“我插一句”工業部的白克思舉起手來“液壓制退這種機械構造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還只能停留在紙面上,你們在設計艦炮的時候可以暫時不用考慮管退式火炮。”
“那用彈簧代替液壓制退不行嗎”有半吊子軍迷在人群中發話了。
“理論上可以,但首先我們得造出彈簧。”白克思耐心地解釋道“考慮到材料強度,我們必須得使用專門的彈簧鋼來制造這種炮用制退彈簧,但這種彈簧鋼最快也得等到我們對大茅的錳礦進行開采之后才能造出來。而且彈簧式制退機的緩沖能力很小,所以在歷史上很快就被淘汰了。與其考慮彈簧制退,還不如考慮造炮時直接上炮口制退器比較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