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明軍中雖然已經開始大批量裝備被稱為鳥銃的火繩槍,但因其制造工藝比較原始,所以產量并不高,造價也一直居高不下。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槍管的加工工藝受到時代科技水平所限,無法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這個時期的火繩槍槍管還在采用精鐵卷制工藝,即用精鐵加熱后先卷成一大一小兩根鐵管,以大包小使兩者緊貼,然后用鋼鉆將內壁慢慢鉆到平滑筆直。而這個鉆孔工藝耗費的時間往往要長達一個月之久,且報廢率也極高。而穿越眾所掌握的科技優勢,立刻就一步跨過了這個技術障礙,專用的碳化鎢非對稱糾偏鉆加上訂制的深孔鉆機,不需一個小時就能鉆出一根合格的槍管。為了試制工作,執委會甚至還特批了三百公斤柴油給這個項目,以便讓他們使用柴油發電機給深孔鉆機供電。
當然,等到試制結束,定型完成,要投入批量生產的時候,有關部門不會再采用如此奢侈的加工方式。只要掌握了先進的鉆孔方法,就算土法上馬一些畜力、水力甚至人力的的鉆機,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也將會大大優于同時代的競爭者。
羅升東也很想見識一下,海漢人所制造的“民團式火銃”究竟能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于是便應邀到了靶場。王湯姆正在這里主持試槍工作,見三人到來便先停下了手下的活兒。古衛說明了來意,王湯姆便將兩支火繩槍分別交給了陶東來和羅升東。
羅升東接過王湯姆遞過來的火銃,看其外形,掂其份量,與明軍中裝備的鳥銃倒是差異不大,長約五尺,重有十多斤,銃管前有準心,后有照門,構成了一套完整的瞄準裝置。銃身后部裝有彎曲的木制銃托,方便使用者在發射時把持和穩定火銃。不過銃身中部的火繩擊發裝置,看起來倒是比鳥銃要精細得多。
“這玩意兒羅把總應該會玩吧”陶東來一邊仔細查看手上的火繩槍,一邊對羅升東問道。
“在下可否一試”對于陶東來的問題,羅升東表現得毫不示弱。羅升東知道僅僅這么拿在手上看是看不出究竟的,到底海漢人的火銃質量如何,那必須要來一發才能知道。
陶東來點了點頭,羅升東便拿著這支火銃走到了發射位上。旁邊的桌子上放著引藥、發射藥、彈丸、通條、火繩,另外有一個小銅匣子,羅升東認得這是海漢人常用的一種被他們稱之為“至寶”的發火裝置。羅升東在勞改營的時候曾有幸把玩過幾次任亮的“至寶”,他不得不承認雖然這玩意兒的名字有些夸張,不過用來發火的確相當便利,輕輕一撥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