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穿越政權的金融體系構建,早在穿越前就已經在籌委會經過了無數次的討論研究。但不管采用怎樣的財務管理制度和金融結算體系,有一個東西是絕對繞不過去的,那就是貨幣的發行。而直接沿用明朝的貨幣體系對于一心想要建立政權的籌委會來說,那肯定是行不通的,籌委會的所有人都認為只有發行穿越政權自己的貨幣,建立金融體系才具備實際意義。
最初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應該直接發行銀、銅和硬質合金為材質的鑄幣,這樣的流通貨幣更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可,也更符合17世紀國際貿易的結算需求,另外鑄幣過程中本身也有極大的利潤產生,這也每朝每代新掌權者上位之后都會推發新貨幣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的籌委會為此還做了專題調研,準備了好幾套鑄幣設計方案,甚至已經在白克思的金屬加工廠里秘密做出了好幾套沖壓硬幣用的原模。
但當金融專家施耐德加入之后,很快便否定了籌委會之前的計劃。施耐德為此還專門開了一個說明會,向當時身在廣州的穿越眾上了一堂金融知識的科普課。
在施耐德看來,籌委會原本的貨幣發行計劃存在幾個很致命的問題。第一、穿越集團本身的貴金屬儲量太少,即便是勉強造出了鑄幣,其發行量也大不到哪里去,盡管有人認為可以通過貿易不斷收進其他金屬貨幣來對貴金屬儲量進行補充,但施耐德指出,根據格雷欣法則,當一個地區的市場上同時流通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不變的貨幣時,價值高的貨幣必然會因為溶化、輸出或者收藏而退出流通流域,市場上到最后剩下的仍然是價值低的貨幣,這也就是金融領域很著名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穿越集團發行的貴金屬貨幣再多,也擋不住他們將要面對的市場對良幣的侵吞,這將是必然會發生而且穿越集團無法抵抗的狀況。
第二個原因是穿越集團本身的經濟總量太小,發行貴金屬貨幣之后,應對市場的風險能力明顯不足。而未來的貿易中大量的貴金屬貨幣輸入輸出非常頻繁,這樣一來很容易就造成穿越集團控制地區的物價起伏不定,甚至會在一些特殊時期在部分地區造成金融危機。
第三,施耐德認為穿越集團如果要建立起近現代的金融體系,那么就必須要依靠發行債務性質的貨幣來實現。所謂的債務貨幣是跟貴金屬類的非債務貨幣相對而言,像金銀這樣的貴金屬貨幣不需要依賴任何人的許諾或者是政府力量的強制就可以跨越時代和國界進行流通,而債務性貨幣則可以通過跟貴金屬、國債等掛鉤的手段超量發行貨幣,人為地拉升經濟總量,這對于穿越初期的金融體系來說非常有用。
但也有人立刻對施耐德的說法提出了質疑說來說去你就是在建議發行紙幣,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大明寶鈔可是前車之鑒,雖然穿越眾可以用現代金融管理知識來避免出現大明寶鈔的濫發狀況,并且用自己的良好信譽和轄區內的絕對權威來作為擔保,但吃過苦頭的明朝百姓未必會認可另一種新的紙質貨幣出現。
對于這種質疑聲,施耐德拿出了自己的貨幣解決方案紙幣幣值跟穿越集團的貴金屬儲備掛鉤,同時只在內部結算體系中作為貨幣流通,而且這種貨幣必須要強制性取代貴金屬貨幣。
看到很多人對于這個方案都表示不解,施耐德便作出了更為詳細的解釋。穿越集團可以在自己的轄區內發行一種代金券性質的貨幣,而這種貨幣的幣值,或者說實際購買力,跟貴金屬直接掛鉤,比如一元貨幣就具備一兩白銀的同等購買力。到這里為止,看起來與大明寶鈔似乎也沒什么不同,但穿越集團所發行的紙質貨幣總量是經過嚴密而科學的計算,同時通過金融機構可以隨時調整市面上流通的貨幣總量,以維持幣值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