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帆船在船體形狀上跟西式帆船有極大的差異,比如福船船型底尖上闊,船體截面跟現代艦船的v字船型很相似,越到頂部甲板越寬,所以火炮一般都是直接布置在頂甲板上。而船體下部因為設置了一間接一間的水密艙室,加之本來就面積狹小,就沒法布置更多的火炮。鄭成功收服臺灣時的主力戰船大青頭長約十丈,寬兩丈有余,吃水八尺,這樣的大福船也就只在船頭船尾配備了兩門大口徑火炮而已。而他所使用最大的三桅炮船,船長二十丈,裝備的紅夷大炮八門,千斤佛郎機四十門,這種火力仍然沒辦法跟西方的戰船相提并論,只能從戰船數量上去壓制對手。
而西式帆船并沒有水密艙室的設計,論抗沉性能遠遠比不了中式帆船,西方設計師的解決辦法是用大量的肋材,并且加厚船體,由此來使得整個船身變得更為堅固。西式帆船的船體截面成u型,而且下大上小,底部寬敞的炮甲板用來布置炮身最重,口徑最大的火炮,逐層往上依次減小火炮的重量和口徑,這樣船體的重心也能得到穩固,而且狹小的頂部甲板也能在兩船靠攏發生肉搏戰的時候減少接觸面積。這樣的船體結構也就決定了西式帆船所能裝載的火炮重量和數量都大大超過中式帆船。
以這個時期的海上武裝力量而言,西式帆船的戰斗力的確超過了中式帆船不少。但如果單就設計理念來說,中式帆船卻是大大領先了這個時代。幾百年之后的近現代戰艦,最終還是采用了中式帆船的船體設計,靠著水密艙技術來增加抗沉性,并且火炮的布置也類似于這個時代的中式帆船,只在甲板上布置少量大口徑火炮作為主要火力。而西方的風帆戰列艦從戰艦進化史的角度來看,更像是一種走錯路的滑稽設計。可惜的是中國人的聰明才智終歸受限于當時的造船和造炮水平,否則東西方的海上力量對比未必會那么懸殊。
當然,帶著天頂星科技來到這個時代的穿越眾肯定將會改變歷史的進程,先進的造船理念和武器制造技術必然能大大增強中式帆船的戰斗力,不過這種改變還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去慢慢實現,至少在目前而言,穿越眾暫時還只能指望造船廠能早日造出自己的武裝商船。至于建造戰艦,那還不是現在所能實現的事情。
寧崎聽完顏楚杰的介紹之后憤憤然道“那這么說我們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還是得在海上避著白皮的風帆戰艦了不造出蒸汽鐵甲艦,難道就沒辦法在海上打敗他們”
“那倒也不見得。”顏楚杰搖頭道“西式帆船在這個時代的確是有它設計上的天然優勢,但劣勢也同樣明顯”
西式帆船需要大量地使用優質木材來作為肋材,而這就直接導致了同噸位的西式帆船造價要遠遠高于中式帆船。而西式帆船所采用的軟式船帆需要更高的桅桿,更多的水手,這些都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帆船的使用成本。最要命的是西方列強能在遠東投入的力量非常有限,而西式帆船在火力上的優勢還不足以彌補其數量上的劣勢,特別是要面對善于水上跳幫作戰的東亞對手,因為船只和水手數量上的差距所造成的劣勢就將更加凸顯出來。
“等等”寧崎打斷了顏楚杰的介紹道“這個時代的艦載火炮好歹也能打個幾百米了,怎么會面對跳幫束手無策”
“能打幾百米是沒錯,但并不是說打到幾百米之外還能有準頭可言,這個時代的艦載火炮可沒有什么觀瞄和火控系統,全憑炮手的直覺和經驗。”顏楚杰耐心地解釋道“再說雙拳難敵四手,真被幾百艘船給圍住了,就算有炮又能打沉幾艘這可不是邁克爾貝的電影,打到什么玩意兒都直接炸,很多時候就算命中也只不過把船身砸個洞而已,要打沉一艘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更多的還得憑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