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隊很好心地用船將這些配合調查的難民送到了北岸,并且還送給了他們少量食鹽。臨走時這些難民被告知,如果愿意在這里多等半個月的話,將會有船來載他們去北邊那個沒有戰火的地方開始新生活。
兩名向導也被放在了北岸,他們只能靠自己步行回家了。不過這對他們來說沒什么大不了的,因為最后考察隊還給了他們一人二兩銀子作為額外的獎勵,這已經足足頂得上他們一年的收成了。同時這兩名向導也得到了考察隊的提醒,下一次還會有船隊造訪他們的漁村,希望會有更多像他們這樣的年輕人加入。
已經歸心似箭的考察隊甚至放棄了一貫上岸完成的埋鍋造飯,直接就啟航離開了越南海岸,朝著東南方向全速行進。第二天上午,船隊便抵達了海南島西南角的鶯歌咀,但船隊并未停下來進行休整,而是繼續向西航行,以最快的速度駛往大本營。當天下午兩點,榆林角那熟悉的山嶺終于出現在視野當中,已經連續在海面上航行了二十四小時的船員們忍不住歡呼起來。在出發十天之后,考察隊終于完好無損地回到了勝利港,并且帶回了大量的礦石標本和實地考察的圖文影像資料。
提前得到消息的執委會委員們幾乎全部趕到了勝利港,迎接這群首次執行海外任務的成員歸來。所有參加這次考察行動的成員,無疑已經在自己的個人履歷上添加了十分重要的一筆。能夠參加這次行動的人都是經過了精挑細選,個人能力都是毋庸置疑,這次順利完成任務也是從側面證明了執委會的眼光準確,用人有方。只要不出大的意外,在穿越集團今后的發展當中,這些人必然都會得到執委會的重用。
清化對于考察隊來說,算是一個相當陌生的城市。考察隊手上所掌握的資料,基本都是穿越前的越南國內狀況,只知道這里是后世越南清化省的首府,是其東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之一,但這些信息對于目前的形勢判斷來說幾乎起不到任何的參考作用。
關鍵時刻,考察隊還是想到了求助大本營,至少那邊還有一些像寧崎這樣比較熟悉歷史的半專業人士,說不定可以一些比較有用的資料。果然大本營的專家組這次也沒有讓考察隊失望,在得到求助的要求之后,考察隊很快便得到了專家組的指點。
在這次行動之前,寧崎曾經在考察隊的培訓課上提到過這一時期的越南國內歷史,其中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就是1427年越南擺脫明朝的統治獲得獨立。而領導這次獨立運動的越南人黎利,正是出身清化,他在1418年所發起的針對明朝統治的武裝叛亂,便是在越南清化的壽春縣,越南史書將其稱之為“藍山起義”。黎利一手建立了國號大越的黎氏王朝,這個王朝雖然在統治期間長期處于分裂狀態,但還是勉強維持到18世紀末阮朝上位,黎朝才退出了歷史舞臺。順便值得一提的是,現在“越南”這個國名便是阮朝在19世紀初所使用的國號。
在穿越眾來到這個時空的100年之前,也就是1526年,當時的黎朝皇帝黎昭宗被權臣莫登庸所殺,翌年莫登庸便篡奪了皇位,建立莫朝。而當時的黎朝大臣阮氏、鄭氏在清化擁立了昭宗之子黎莊宗繼位,形成了黎莫對峙的南北朝局面。在這一時期,清化是一直作為黎朝的統治中心、事實上的都城而存在,。直到1592年黎朝大將鄭松滅掉了莫朝,才將黎朝都城遷回到這時候名為“升龍府”的河內。
但鄭松上位之后立刻成為新一代的權臣,黎朝皇帝繼續淪為傀儡,而另一大權臣阮氏則是占據了南部的順化作為據點,形成了新的南北對峙。從1627年開戰的安南內戰,便是其國內這兩大勢力的正面碰撞。而曾經的臨時都城清化,也就成為了北逃的戰爭難民們落腳首選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