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至于說這個時候的清化究竟是什么情況,擁有的駐軍力量和政治局面究竟如何,后方的專家組也沒法更為詳細的信息了。畢竟專家組歸根結底都是些鍵盤歷史學家,有限的精力基本都用在研究國內歷史和歐洲歷史上了,能對越南這種等級的國家有如此程度的了解已經很是不易了。
考察隊在得到這些信息之后再次進行了集體討論,最后對第二天的行動制定了幾條規則。一是要盡可能回避當地軍隊,因為目前這個國家還處于內戰狀態,很難說考察隊的出現會不會引來軍方的攻擊;二是對可能出現的大量難民也必須要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畢竟流民與流寇也只有一字之差,迫于生存壓力的人什么事都能干得出來;第三就是要在其沿岸地區尋找合適的錨地,以備后續可能會到這里大規模運送移民的船隊停靠,如果有可能的話,還要看看是否有適合建立難民營之類場所的環境。
1627年6月25日,考察行動第九天,考察隊繼續駕船沿著海岸南下。這一段航程順風順水,考察隊只用了三個小時的時間便跑完了四十海里的航程,抵達了清化外海。
考察隊所請的兩個向導都是前幾年才從清化遷出來的,根據他們所說,這里距離地處內陸的清化還有大約三十里,要去清化城有陸路和水路兩種選擇。不過考察隊并不需要去清化城才能探查到情況,兩艘船只是在清化江的入海口附近兜了一圈,就已經看到岸邊有不少背著包袱背簍的百姓。
“這應該就是我們想看到的戰爭難民了。”謝春嘀咕了一句,轉頭對那兩個向導問道“這些人為什么會聚集在這里”
“他們在等渡河的船。”其中一個向導回答了謝春的問題“他們想繼續往北走。”
謝春點點頭,算是認可了向導的答案。雖然從地理位置上看,這里已經遠離了戰場,但能向北多跨過一條河流,就更多了一分保命的把握。何況就在三十多年前,清化這地方可是南北交戰的主要戰場,黎朝和莫朝在清化一線足足打了有六十多年才分出高下,其慘烈程度足以讓后人自覺地避開這一潛在的危險區域。如今南北大戰重開在即,曾經深受其害的越南百姓自然不愿在這地方逗留太久,或許在他們看來,能離開戰場越遠越好,至于說最終能去到哪里反而不是那么明確的事情。
兩艘雙體帆船的突然出現也并未能影響到這些難民北逃的決心,數以百計的難民仍然聚集在南岸,等待河面上擺渡中的兩三艘小木船。根據考察隊所觀察到的情況,僅僅只在這河口一處便有成百上千的難民,那么從這里到清化城之間,少說也有好幾千難民了。可是河面上這幾艘小木船一次也只能裝十來個人而已,要將日漸增多的難民全運往北岸,不知要花費多少時日才行。
站在“飛速號”船頭上觀察情況的羅杰吹了一聲口哨道“如果我們的新世界號還能動彈,這時候來拉上一趟,就足夠北邊開礦需要的人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