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和賀強想起昨天參觀新兵營的情形,連那些半大的孩子都被訓練得如同士兵一般,都是心有余悸地點了點頭。
“勝利港此地的法治極嚴,民眾稍有犯錯,便會被投入到被喚作勞改營的所在中做苦役。并且這里除了民團之外,還有另一種用來維持治安的編制,海漢人稱之為保安,你們看那些身著黑色短衣,腰間別著短棍的人便是了。他們平時便在港口和民眾居所附近巡視,專管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若是港口有新移民抵達,他們也會去碼頭上協助民團維持秩序。”魏平詳細地向兩人解釋道。
李奈和賀強環顧四周,果然看到有幾個魏平所說的黑衣保安在遠處站著。李奈心道,這保安一職,恐怕便與我大明的巡檢司職能近似了。只是當著魏平的面,這猜測卻不可隨便說出口。
“可為何這些民眾初到勝利港,就愿意加入民團或是當保安替那些海漢人賣命莫非海漢人給的報酬極高”賀強不解地問道。
魏平解釋道“這事我先前也一直不解,后來才慢慢知道,原來海漢人以公社為單位,對本地平民進行收編,凡是入了公社的平民都被稱作社員,待遇也較一般民眾好得多,所以來到這里做工的百姓都以進入公社為目標。而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人入了民團或是當了保安,家人便可遷入到公社中居住,享受社員的各種福利。”
“原來如此”
李奈和賀強此時都想到了昨天去參觀過的農場公社,那里的各種制度安排給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卻不曾想公社與本地民團之間還有如此的聯系。
“不僅如此,據說海漢人在離此十幾里遠的內陸修建了大片工坊,據說還開了一座鐵礦。在工坊中做工的收益比在港口勞作和開荒種地更高,只是要進入工坊做事不是那么容易,必須得先有社員的資格才能接受海漢人的進一步挑選。”魏平繼續解說道。
經過魏平這么一番解說,李奈和賀強也算大致明白了這地方究竟是怎樣一個社會結構。這些新移民來到勝利港之后經過篩選,首先會被分流到各個工地上做事,其中表現較好的一些人會被選入到“公社”當中,而公社中表現較好的人,會被選入等級更高的工坊做事。至于在工坊之上還有什么樣的設置,李奈就算不用問也能想到了。
據說此地的海漢人不過數百,要管理好日益增多的民眾,肯定需要提拔一些本地人來做基層的管理工作。從新移民、普通勞工、社員、工坊勞工,到更高的用工等級,海漢人為普通民眾設計了一套上升通道系統,不管這些人奮斗到了哪個等級,一定還會有新的誘餌擺在他們面前,誘使他們去為之努力。
這套社會結構其實并沒有什么新奇之處,大明社會中同樣也存在這樣的上升通道,比如賀強這個“福瑞豐”的高級管事,就是從端茶跑腿的小廝一步一步做上來的。真要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李奈認為海漢人對本地的管理手段更像是將民政治理和經商掙錢兩件事結合到了一起。
若是大明的地方官府,一般只會治理民政,至于民眾如何做工糊口,官府是沒有那個閑心去管的。除非是修路治水這種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程,否則官府絕對不會把民眾組織起來開工畢竟組織大規模的工程是一個相當勞神費力的事情,不到萬不得已,很少會有地方官員樂意主動去做這種事。
而善于掙錢的商行一般也不會組織民眾進行生產,這不但是管理上會遇到很多難題,同時很容易被人扣上“糾集民眾、網絡民心、意欲不軌”之類的帽子。就算像“福瑞豐”這樣在廣州根基深厚的商行,也頂多就是組織個商隊,在老家弄個民團,絕對不會像海漢人這樣搞什么“公社”,將成百上千的民眾組織到一起修村建寨自成體系。這種事要是出現在廣州,李奈敢保證這幫海漢人早就全部被抓起來下獄待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