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奈又看了一陣便提出了問題“寧先生,為何這地圖上有許多地名與在下所知的并不一樣”
寧崎對此早有準備“這是我們海漢的叫法而已,李先生不必太在意這種細節。”
“可這分明標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并非我大明而且短短七字就有兩個別字”李奈氣得連話都說不順了。
地圖上當然不會出現別字,那只是后世的簡體字而已。不過面對深感“屈辱”的李奈,寧崎只能將其解釋為地圖制作過程中的疏漏。為了彌補這個過失,寧崎找來一支鉛筆,在地圖上勾勒出明末疆域的大致位置。
李奈雖然身為大明文人,但大明的疆域究竟有多大,覆蓋了哪些地區,這還是他第一次從地圖上直觀地看到。最讓李奈感到揪心的是,東北的大片地區在韃靼人的壓迫之下,只有遼西走廊一條細若游絲的通道與京城所在的順天府相連。
“如果這條通道一旦被掐斷,豈不讓關外大好河山盡丟”李奈雖然對于行軍打仗一竅不通,但這么直觀的形勢圖還是看得明白的。這些年朝廷跟北邊的韃靼、女真多有交手,雖說互有勝負,但似乎一直都未能消除掉北虜南侵的勢頭。
李賀不解地問道“寧先生,何為小學”
寧崎解釋道“這小學就跟蒙學是一個意思,主要是教小孩子識字。當然,除了識字之外,我們還會教他們一些別的知識,比如簡單的數學、自然、常識等等。”
李奈聽得連連點頭,他自己雖然是科舉制度的受益者,但也不是死讀書的書呆子,自家經營的生意加之他年紀輕輕就有不少走南闖北的經驗,讓他很清楚數學、常識等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而這些東西,在大明的蒙學中往往極少會有教師進行傳授,因為在讀書人看來這些并不是文化學習的正統當然也不排除很多當先生的自己就根本沒學過相關的知識。
大門口執勤的民兵看到寧崎來了立刻就行了一個軍禮,這讓李奈想起了第一天來勝利港參觀民團駐地時的情景。海漢人對于民團士卒的使用頻率和密度顯然跟大明有非常大的區別,在李奈看來,這些民團兵幾乎就是跟軍隊一樣的職業士兵,就算不作訓的時候也在站崗值勤,完全就已經是常備軍的設置。
進入書院之后,首先映入李奈眼中的是一個平整的操場,雖不及民團軍營里看到的操場那么大,但設置卻是一模一樣。整個操場都用黃土墊平,外圍用石灰劃出幾圈橢圓型的圈,李奈在新兵營參觀的時候就聽陶東來介紹過,這個圈是用來訓練跑步的,想不到小學中也有這樣的設施。
在操場周邊是幾排木制的房屋,從中傳來學生們整齊的誦讀聲。寧崎帶著李賀二人向教室走去,邊走邊介紹道“我們這所小學分為兩個階段,兩年初小、兩年高小。這邊就是初小,現在應該是正在上識字課。”
李奈首先注意到的卻是這里的教室居然全是玻璃鑲嵌的窗戶,而且從窗戶望進去就能看到天棚上同樣也有玻璃制成的天窗。看來為了讓室內能有良好的采光條件,海漢人的確是下了很大的本錢。
教室里約莫有三十多個孩子,每人有一桌一椅,雖然這原木所制只刷過一層清漆的桌椅看起來多少有些粗笨,但整齊劃一的形制卻體現出了海漢人一貫講究的規矩。
教室前方掛著一塊黑板,李奈看到一個海漢男子正在指著上面的內容一字一句地教學生們朗讀,而這正在教授給學生的內容讓李奈感到很是親切,居然是大明蒙學經常也會采用的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