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們還說了,大明的功名并不代表有本事,在大明,沒有科學這種說法,真正的本事只能在海漢的學校中學到。”于小寶不慌不忙地補充道。
科學這個字眼深深地刺激到了李奈,他很想否認于小寶的這種說法,但來到勝利港之后的見聞讓他實在無法昧著良心去否定事實正是海漢人所掌握的科學讓他們制造出了堅船利炮,還有那么多大明工匠無法制造的精妙器物。海漢人的科學讓他們在短短四個月之內就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建立了兩座小鎮,一個港口和數十處工坊,千畝良田,養活了數千民眾,而且據說他們甚至還有余力派出了一支船隊遠赴安南,在另一個地方依瓢畫葫蘆已經建起了另一個定居點。
這些事情如果是依靠大明的地方衙門來進行組織,沒有年時間只怕是難見成效的,而又有哪里的地方官會花幾年時間來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拓殖總而言之,勝利港這地方所出現的種種奇跡,在大明都是不可復制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李奈認為便是大明并沒有掌握海漢人所說的“科學”一道。
海漢人如何傳授他們的看家本領毫無疑問,就是靠著他們所辦的書院了,而這樣看來,于小寶所說的這種論調并非全無道理,沒有學會科學,還談什么本事,精于詩詞歌賦的書生可沒辦法在荒山野嶺的地方搞出來這么大的場面。
想到這里李奈不禁覺得十分沮喪,甚至有一種心灰意泠的念頭,搖搖頭下了船,沒有再跟兩個少年辯下去的意愿了。
接下來的幾場商談讓李奈覺得自己還是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不管是民政、衛生還是治安,海漢方面派來商談詳細事宜的沒一個是好打發的主。
民政方面并不是李奈認為的那樣,登個記辦個暫住證就完事,所有由“福瑞豐”派駐勝利港人員在駐留期間的行為,都必須遵守本地的制度,而這些制度之繁雜,讓李奈一度覺得自己又回到了上京趕考前那種讀書讀到昏天暗地的狀態。而對方還一再提醒他要記住這些制度,一旦違反那就是進了治安單位的管轄范圍了。
衛生方面也同樣不好應付,不管是商棧、旅社、飯館、酒樓還是青樓,統統要定期接受衛生檢疫。如果不是對方聲明這些檢疫措施并不會向“福瑞豐”收取多余的費用,李奈幾乎便要以為對方這是準備向自己打秋風了。不過海漢方面主管公共衛生的居然是兩個會說漢語的西洋番人,這倒是讓李奈頗為驚奇,不由得腦補了一下這兩個洋大夫懸腕診脈的樣子。
最后代表治安主管單位來的人是新上任的港區管委會二把手任亮。李奈見來人不是那位看起來頗為兇悍的顏中尉,心里也稍稍放松了一些。李奈在前些天聽到那些安置在一號基地暫住的本地人談論,據說那位顏中尉在海漢的時候便是帶兵打仗的將領,親手收去的人命不在少數,后來每次看到顏楚杰,李奈心里都有點毛毛的感覺。
不過李奈很快就發現這個面帶微笑的任亮也不是什么好糊弄的主,他所提到的什么“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可比先前民政的人說那些制度嚴重多了,動輒就是要抓進勞改營接受勞動改造的節奏。而且這個條例的規定之嚴密,比起大明律來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李奈開始有點擔心自己當初的提議是不是真的太過冒失了一點到時候派來這邊打理生意的人要是被海漢人抓去勞改營當苦役,那自己該如何向家里交代
任亮見他面露憂色,大概也能猜到他心里的想法,好言勸道“李先生,我們制定的這些措施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要懲罰犯錯的人,而是要讓普通民眾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如果大家能在做事之前想一想這些制度,那么犯錯的幾率就很減小很多。”
李奈心道制度制定出來難道就會沒人違反了如果大明律真那么有用,那還要衙門和捕快做什么不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這地方終究還是海漢人說了算,看在白花花的銀子份上,李奈也只是在心中腹誹了一下,并沒有與任亮就這個話題展開爭論。
好不容易打發走了這幾撥人,建設部的人又上門了,讓李奈去挑選地皮,辦理登記手續,并且還得商量一下“福瑞豐”這些生意場所的具體修建事宜,由哪方設計、施工,是否需要在本地采購建材,雇傭工人等等。李奈簡直不勝其煩,干脆就將事情全推給了賀強,自己出門到海邊閑逛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