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集團的軍警部里雖然人才濟濟,但嚴重缺乏擁有海軍從軍資歷的人員,更談不上對海上炮戰的認識。說白了大家都是鍵盤黨,大家都知道這個時代的海上炮戰往往都距離極近,并且因此也想到了通過火炮的射程優勢來壓制同時代的海上對手,但真正去海上試過炮之后,眾人才發現這種近距離炮戰的必要性并不僅僅只是受制于火炮射程,主要還是前裝炮在船上的射擊精度太過慘不忍睹了,射程大并不見得能有擁有足夠的優勢。哪怕只有四五百米的距離,在海上的精準度連陸上的十分之一都做不到只要一點點的風浪顛簸,就足以讓出膛的炮彈在這個距離上偏離目標數十米遠了。
如果真打算要以射程來換取交戰中的火力優勢,只有兩條路可走。要么提高射擊精準度,而這顯然無法依靠現有的前裝炮來實現,但后裝炮可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搞出來的,現有的軍工部門無法獨立完成這個目標,必須要化工、機加、冶金等多個部門的科技樹都升到一定的階段才行;要么就只能像西式帆船那樣,依靠火炮的數量來彌補精準度的不足。
相比之下,后一個解決辦法顯然更容易實現一點,但實施起來同樣會有很多的問題要多裝炮就得造大船,而以目前的技術力量,建造排水量在千噸以上的炮艦,一年下水一艘恐怕都沒人敢打這包票。而且就算造出來了,現有炮兵的訓練也未必跟得上趟。雖然現在炮兵還沒單獨列編,但如果僅以規劃中的炮兵編制來估算,一個炮兵連大概會配備八到十門火炮,一艘配備2530門火炮的戰船,所需的炮兵數量大概就得一個營的編制了。未來海陸兩方對炮兵資源的爭奪已經可以從此時看到一些苗頭,而這也正是現在軍警部心急火燎要擴大編制,增加炮兵訓練規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然海運部暫時還造不了那么大的船,目前的建造計劃還是以一號試驗船為極準,從排水量兩百噸起步,積累足夠的船舶建造經驗之后,再逐步提升造船噸位。
李奈在越之云的帶領下登上了竹板搭建的腳手架,上到了甲板附近參觀建造進度。李奈這次很敏銳地注意到二層甲板的船舷邊開有一排方形小窗,而這顯然不像是用來通風的窗口這形狀根本就跟西洋帆船上的炮口舷窗一模一樣李奈甚至看到一個船匠正在為這些舷窗裝上可供開閉的鐵制鉸鏈,這樣平時就可以將舷窗關閉起來。這次根本不需要開口詢問什么,李奈便可以肯定這艘船在設計上已經為火炮的裝備留出了專門的一層船艙。
一號試驗船的甲板以下分為了三層,最下層是放置壓艙物和其他物資的貨艙,在它的下面其實還有兩尺厚的水密隔艙。第二層是船員休息睡覺的艙室,而貼近甲板的一層主要為布置火炮的戰斗層。因為這艘船本身的噸位不大,因此每一層的實際空間都非常狹窄,除了戰斗層之外,其他地方人鉆進去根本就直不起腰。而就算是相對寬敞一點的戰斗層,在留出布置火炮的炮位之后,能留給炮手船員活動的空間也已經微乎其微。如果要用這種船直接來當武裝商船使用,那恐怕能裝上船的貨物還沒有隨船補給品的份量多,因為火炮的配置會讓船員數量比同噸位的商船增加一倍以上。當然了,鑒于這只是一艘用來驗證設計方案的試驗船,不管是軍警部還是執委會對此也都沒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同樣是因為受制于排水量,這艘船上能夠在二層甲板布置的火炮數量也極為有限左右兩舷各有五門6磅炮,另外在船艏和船艉還各有一門12磅炮。相比這個時代動輒揣著幾十門炮出門的西方同行,這艘試驗船的火力的確是弱了點,不過要是跟同噸位的船作比較,那不論東西方都很難找到能與其匹敵的對手。歷史上打敗過東印度公司船隊的鄭成功水師主力戰船三桅炮艦,排水量超過這艘試驗船的一倍有余,也只配了八門紅夷炮和一些小口徑佛郎機炮而已,以平均噸位來計算火力強度就遠遠不及這艘尚在船臺上的試驗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