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海上防衛力量來設計的這艘“探索號”,其海上的火力打擊能力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雖然僅僅只是裝備了幾門小口徑火炮,但在東亞地區來說卻已經算是火力非常強悍的炮艦了。當然,設計指標能不能達到,還必須通過實踐來進行檢驗。
傳統的中式帆船因為船體結構問題,船板承受不住大型火炮的后坐力,結果就導致了無法在船上大量裝備火炮。而“探索號”為了裝備火炮上船,在結構方面做了大量改進,并且使用了許多鋼結構件來加固船身,以承受火炮開火時的后坐力,再加上軍工部門專門為火炮上艦研制的機械制退炮座,才完成了這艘船的火力裝置部分。
后面兩艘船看到“探索號”緩緩減速駛入東西兩個小島之間的水道,便也跟著減速下來,保持著百米開外的距離。正當詹貴等人不明其意的時候,便見前面“探索號”的船舷方窗紛紛打開,伸出了一個個黑洞洞的炮口來。
“來了來了,終于來了”唯一知道其中奧妙的羅升東臉色發白,心中暗自默念道。他幾乎是全程參觀了這艘船的建造過程,當然一早就知道這些舷窗背后藏著的大殺器,而海漢人把這么多的火炮裝到船上,顯然不是為了擺著好看的。
“左舷準備,進入射程立刻開火”孫長彌的命令通過艉樓上的傳聲筒迅速傳到了二層甲板,炮手們此時已經完成了裝填,聽到命令后各炮位的炮長進行了最后一次的校位和瞄準。
“開火”隨著指揮官一聲令下,左舷的五門火炮炮手依次拉動了手里的點火繩索,巨大的轟鳴聲以0。5秒的間隔連續響起,發射藥燃燒所造成的煙塵立刻彌漫在二層甲板的船艙之中。
之所以不同時開火,這也是為了盡可能地減小火炮后坐力造成的震蕩給承重船板和船身結構所帶來的負面作用。即便是到了后世多炮塔神教主宰海戰的年代,同一炮塔上多門主炮的開火時間依然是存在著小小的間隔,也是由于同樣的原因。
詹貴開口正想詢問陶東來,耳邊便傳來了炮火的連續轟鳴聲。饒是他這些天在勝利港聽過好幾次打炮,但這種近距離之下感受到火炮的威力還是第一次,腿一軟便一屁股跌坐到甲板上。
五發炮彈呼嘯著劃破空氣,落到了距離左舷不到三百米的小島上。這次海上試炮并沒有提前在島上設立明顯的標靶,因為軍警部的人也很清楚,這些在陸地上訓練出來的炮手到了海上還得重新練過才行,即便是樹了標靶他們也很難擊中,這樣做肯定將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反正這次海試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船身對火炮開火的承受能力,而不是海上射擊的精準度。
在左舷進行了三輪實彈射擊之后,“探索號”又轉向接近了右邊的小島,由右舷的五門火炮進行了抵近射擊。然后“探索號”調整方向,讓船艏和船艉的兩門12磅炮也各打了幾發。
后面雙體船上的幾位觀禮嘉賓看到這刺猬一樣的全方位火力展示之后,都跟羅升東一樣臉色煞白,一時間根本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