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近海岸之后,大海船慢慢停下來,而工兵們則用船槳將小船劃向海岸。每條小船上都載著幾塊預先制作好的標準跳板,并且這些船都經過了簡易的改造,在船身增加了固定跳板所需的鐵制件。工兵們只需要將這些跳板上的打好的孔洞對準鐵制件的凸起處放下去,就能起到固定位置的作用,而拆除時也很簡單,直接抬起跳板移走就行。這種結構在大本營做預演的時候就進行了試用,然后又根據實際情況做了一些小的修改,以便于工兵們能在臨時找來的各種小船上進行裝配,并且不至于因為海浪的起伏就導致固定處松脫滑落。
這些小船進入預定位置之后,工兵便收起船槳,用力推出船上的跳板,開始在小船之間搭建浮橋。負責指揮工兵運作的是這次作戰行動的副指揮哈魯恭。他所轄的騎兵連這次雖然也跟著來了,但由于成軍時間太短,加上編制太小,因此騎兵連并不負擔直接面對敵人的作戰任務。哈魯恭也不想坐在這個位子上無所事事,便主動將工兵的指揮工作要到了手上,登陸前期的搭建浮橋、修建工事、安營扎寨這些事情都是由他負責指揮協調。
不得不說這段時間的艱苦訓練還是起到了作用,雖然工兵們是第一次實際作戰,但整個搭建浮動棧橋的過程還是比較順暢的。僅僅用時二十分鐘,第一道棧橋便率先搭建完成。這道棧橋長20多米,中間用了五艘小船當作橋墩,橋面由三塊兩尺寬的木制跳板拼接而成,其負重強度足以承擔12磅陸軍炮的運送。
第一道棧橋搭建起來之后,海船上的人員立刻便開始登陸。首先通過浮動棧橋運到岸上的是多功能板車負載的各種搭建防御工事的材料,民夫們推著小車快速上岸,然后依照先頭部隊留下的路標,連貨帶車一起送去預定的陣地。
在此之后以相隔五分鐘的頻率,從南至北又搭起了三條類似的浮動棧橋。其中兩條棧橋擔負卸載各種作戰物資的任務,而靠南的兩條棧橋則是停靠了運兵船,參戰部隊的士兵們從船舷的繩網攀附而下,然后通過棧橋迅速轉移到岸上。
凌晨五時,第一批登陸的民夫和工兵已經抵達錢天敦所在的位置,悄無聲息地開始施工構建防御陣地。此時天色已經蒙蒙亮,即便不使用望遠鏡,也可以用肉眼觀察到兩里地之外的南越軍大營。防御陣地與南越軍營之間地勢平坦,除了一些灌木叢之外,甚至連成片的樹林都沒有,這也是指揮部最為擔憂的一點如果南越軍一早就發現了登陸部隊的存在,立刻組織攻勢進行搶攻,那既沒有防御陣地依托,也沒有重火力支援的先頭部隊很可能會扛不住。
幸運的是截止目前還沒有發生這樣的狀況,在南北兩邊制高點觀察敵情的小組每隔兩分鐘,就會通過步話機向下面陣地位置的同伴報一次情況。南越軍的巡營兵都只在營區附近百米的距離上打轉,根本就沒有加大偵察范圍的意圖,而且他們也顯然不會注意到在東邊兩里外的地方,有一大幫人正在偷偷摸摸地修筑著工事。
執委會所設計的是一條位于關口最窄處,朝海岸方向凹進的防御線。最外層是由數道蛇腹鐵絲網、鹿砦和拒馬所組成的一片區域,幾種障礙物交叉布置在一起,形成寬約六七米的障礙地帶,足以在對手發起沖擊時延緩其攻勢。而這些障礙物都是從大本營運過來的半成品,民夫用多功能小車運到預定地點后直接組裝起來就可以投放到陣地上。
在這片障礙地帶之后的第二道障礙物是民夫們正在拼命挖掘的壕溝,指揮部曾經希望能在開戰之前把這條壕溝挖掘到至少兩米寬,一米深,但曾經當過工程兵的喬志亞否決了這種的可能性在沒有施工機械的幫助之下,僅憑人力是不可能在兩三個小時之內就完成這么大的挖掘量,兩三天估計還差不多。所以最終指揮部也只能向現實妥協,將壕溝的施工標準改為了“可有效阻敵的深度”這種非常模糊的說法。
第三道防線則是由多功能板車和大量木板預制件所組成的簡易防御墻,這道防御墻在百米距離上能夠有效防御住火繩槍的射擊威力,至于南越軍所使用的弓矢更不在話下。如果時間來得及,民夫們還會用防御墻外圍挖掘壕溝的土方來對墻體進行加固處理,以進一步增加起防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