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墻體每隔大約四十米就會留出一個活動豁口,需要時撤去豁口處的多功能板車,就會露出擋在后面的一個個炮位。這樣的炮位在整條防線上一共有五處,每處都布置了四到六門不等的火炮。當然了,出口到北越的猴版火炮,是不會跟海漢民團自家使用的原裝正版布置到一起的。這并不是有什么秘密需要防著北越軍方,而是純粹出于作戰效果的考慮猴版火炮在射程和精準度上都不如原版,同樣的瞄準方式卻會有不同的射擊效果,而這次火炮部隊的觀瞄及指揮都是由穿越眾軍官來負責,兩種火炮混編的話很容易會造成射擊效果的混亂。
由于采用了預制設計,這種簡易防御墻的搭建速度也非常快。按照大本營組織軍演時測算的速度,在有充足物資和人力保障的狀況下,百米長度防御墻的施工只需要大約十五至二十分鐘而已。而如果搭建傳統模式的圓木寨墻,就得先挖出地槽,再進行埋設,再快也得要兩三倍的時間才行。
這次的作戰行動相比先前的演習,在寨墻后方還增加了一個新的防御裝置天棚。這也是大本營根據前方所發回的戰斗報告趕制出來的新玩意兒,基本只能用于陣地防御戰。結構非常簡單,就是由若干木頭柱子撐起來的木板棚而已,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預防對手弓箭部隊的拋射。其覆蓋面都是針對南越弓箭兵的射程作了專門的計算,確保南越軍的弓箭拋射不至于在己方陣地造成大面積的殺傷。稍后等民夫騰出手了,還會在木棚上再加蓋一層浮土,以防止對手使用火箭進行攻擊。
在山嶺防線的攻防戰當中,南越軍通過密集拋射箭矢對北越軍造成殺傷的戰術給先遣隊的軍事觀察員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于北越那些不值錢的農兵,投入巨大的海漢民團士兵可個個都是寶貝,軍警部為了降低傷亡率也是想盡了一切辦法,在現有的技術基礎上盡可能地給士兵們更好的保護措施。
由于目前所采用的武器和作戰方式的特殊性,軍警部的防護手段還是比較有傾向性,不管是防御墻還是天棚,主要都還是針對集體性的作戰環境,而并非針對單兵。在北越軍官眼中看來,海漢兵的布衣藤盔應該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作戰能力極有信心,根本就不需要鐵甲之類的防護措施。
五點三十分,海船已經陸續回到兩座近岸小島上開始了第二輪的運輸。這第二輪的運輸中除了大量的作戰物資之外,前線指揮部也包括在內。以顏楚杰為首的指揮部人員將全部從昏果島轉移到陸地上,在一線指揮這次的作戰。這種做法固然具有極高的風險,但同時也反映出軍警部對于自身實力的足夠信心如果在穿越大半年之后都還沒具備打敗一群猴子兵的實力,那么大家也就別想著什么全球爭霸,做著“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之類的白日夢了。
又過了大約二十分鐘之后,一隊在營外巡邏的南越士兵終于注意到從東邊臨海山口的方向傳來的響動超過五百名民夫和工兵正拼命趕工挖掘陣前壕溝、搭建工事,所發出的噼噼啪啪的噪聲已經順風傳到了西邊。
此時整個防御陣地已經初具雛形,外圍的障礙物鋪設工作完成了九成,寨墻完成七成,壕溝正在挖掘中,而后面的天棚也搭建了近一半預定面積。海漢民團下屬七個連的作戰編制已經有五個連抵達了一線陣地,而北越協從軍共計兩千四百余人的作戰隊伍,也已經有七成到位。剩下的人員也正處于由島轉陸的運輸過程當中,預計一個小時之內就能完成登陸。
這支發現異常情況的巡邏隊本來還有機會干擾一下登陸部隊修建防御陣地的進程,但他們接下來就犯了一個極大的錯誤帶隊的軍官并沒有及時派人回營報告,而是帶了隊伍直接朝著陣地這邊來了,大概是想先確認一下這邊究竟是發生了什么情況。
“基地注意,基地注意,這里是了望哨一號,有一隊南越軍隊正在從西邊步行靠近基地,距離大約八百米,人數約二十人配備有弓手四人,沒有看到火槍一類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