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瓊聯發”的其他股東因為之前并未參與到私鹽販運中來,并不清楚其中的這些內情,因此李奈的這番解釋聽起來就很像是某種托辭。
“各位,李公子說的的確都是實情。”關鍵時刻安西還是站了出來,幫著李奈解釋道“我們的銷售策略,就是要發展更多的分銷商,大陸地區這么廣闊的地域,光憑福瑞豐一家難道能覆蓋完嗎就算在座的各位加在一起,也不見得能把華南各省都覆蓋完吧所以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建立銷售規則,制定銷售價格,控制銷售網絡。至于賣鹽這種事,根本不需要我們親歷親為去做,交給地方上的商家就好。這么做并不是把自己的利潤分給了其他人,而是讓更多的人進入這個行業,一起來幫著我們賺更多的錢。”
安西說的這番話里雖然有不少生僻詞語,但在場的人基本還是聽懂了八九分。有些心思靈活的人,立刻便想通了其中的妙處。當然也有腦子轉得比較慢的人,還在琢磨著為什么做這行的人多了之后反倒能夠增加收入。
安西當下也不再細細解說,這種事自然會有商貿部門的人去給富商們做思想工作。當下要做的事,還是向這些富商們展示本地的食鹽生產能力。
鹽場公社大量使用的風力和畜力提灌裝置引起了富商們極大的興趣,不難想象到有了這些高效便捷的機械裝置之后,食鹽生產所需的人力減少,而生產效率卻大幅上升,對生產成本的控制也就成為了可能。面積巨大的曬鹽場上堆積如小山的精鹽,讓參觀者都感到嘆為觀止,曬鹽雖不是什么先進技術,但像海漢人修筑的這種曬鹽池可要比大明鹽場普遍使用的石制曬鹽槽先進多了。大明鹽場十個鹽丁做的事情,在這里大概兩三個人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考察團的成員們這時候才逐步理解,為何安西能對海漢精鹽的成本優勢有著十足的自信。
而鹽場社員們的生活狀況,也讓考察團對海漢人的運作能力刮目相看。大明鹽場的鹽丁大多都是一窮二白,很多地方的鹽丁甚至會在活不下去的時候大規模逃亡,直接讓鹽場拋荒。而海漢鹽場公社的這些社員卻生活得相當不錯,居住的村落房屋都是整齊一致,明顯是統一修建的新房,光這一點就足以把絕大部分的大明鹽場比下去了。
在簡單看過了勝利港鹽場的生產情況之后,考察團返回海邊,繼續搭乘兩艘雙體帆船,去東邊的鐵爐港參觀當地的鹽場。進入鐵爐港的狹窄水道旁邊,最近已經開始在修筑一處防御工事,完工后可能會在其中布置幾門小口徑火炮作為防御火力這也是大半年之前就被軍警部多次提出的計劃,直到近期才終于有了足夠的資源來進行實施。
鐵爐港在去年十月中旬開始建設,距今已經有接近半年的時間。在這半年中執委會安排了數以千計的移民定居到鐵爐港,當地已經成了鐵爐港第一、第二公社,并對港灣地區進行了農業和鹽業的初步開發。目前已經建成鹽田近三千畝,雖然暫時還比不了勝利港鹽場公社的規模,但這里勝在地理環境較好,甚至不需專門的提灌設施,僅僅憑借每天的潮起潮落就可以完成海水提灌作業,生產成本反而大大低于勝利港鹽場。相比西邊的勝利港,鐵爐港的發展潛力更大,根據測算,這邊的鹽田在將來開發完成之后可達勝利港鹽場的三倍面積之多,產能估計是四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