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方面也已經有了很大的進展,農業部為鐵爐港地區專門制定的耐鹽堿農作物種植計劃已經有了一定的收獲,收獲的耐鹽堿蔬菜早在遠征安南時就開始作為日常供應定期向本地市場進行輸送了。同時兩處公社也在配合遷到附近山溝中的原符山峒黎人,修筑鐵爐港通往田獨地區的陸上通道。目前這條全長十二里的土路已經基本貫通,只是運輸能力有限,暫時還無法運送重量體積較大的貨物,不過已經基本達到了執委會的設計要求作為某種極端情況之下,鐵爐港的居民向田獨內陸撤退的通道。
鐵爐港地區的居民人口是勝利港鹽場公社的四倍之多,在這里除了公社的管理機構之外,也已經建立起了配套的醫療、教育、治安、軍事等等機構。當然相比勝利港而言,這里的機構還是比較簡單粗糙的。比如醫療機構就是由四名郎中輪流坐診的一處小診所,部分疑難雜癥只能搭乘運送物資的貨船去勝利港救治。教育機構也并沒有類似勝利港小學那樣的完善設置,僅僅只是幾名穿越眾辦的掃盲班而已,隔天開課,教育對象主要是以尚不具備勞動能力的學齡兒童。
相比勝利港地區,由于遷到鐵爐港定居的移民以北越難民為主,有大量的家庭結構存在,因此這里的兒童比例要遠高于勝利港地區。但由于這個時代的民眾意識所限,這里的居民雖然基本都已經取得了歸化民的籍貫,但大多并不愿意將子女送去條件更好的勝利港入讀,寧可讓他們就在本地讀個掃盲班之類的就好。主管教育的寧崎雖然對于這種情況也已經多次在執委會上提出過整改意見,但終究還是受限于目前的師資力量不足,暫時沒有辦法在鐵爐港開辦起正規的教學機構。
相比之下,鐵爐港地區的治安機構倒是很快就進入了角色,早在從北越地區大量遷回移民之前,執委會就已經從黑土港調了一批在當地受訓的土著治安人員回來,專門負責鐵爐港的基層治安事務。現在鐵爐港設有基層派出所一處,正式編制的治安警察有三十余人,其中一半人是北越移民,另一半則是由明人、黎人和苗人共同組成。鐵爐港還設置了一處縮小版的勞改營,在本地因為違法亂紀被抓起來的人員,都直接投入本地勞改營服勞役考察團在進入鐵爐港時看到的防御工事,便正是由這些勞改犯在進行施工。
鐵爐港的軍事防御力量并沒有駐扎在公社附近,而是在鐵爐港入海口處的山坡上。海拔一百五十米的山頂便是能夠瞭望附近十余海里的制高點,山下就是正在修建中的航道防御工事,日常的補給都是通過進入鐵爐港的貨船來進行。雖然軍委在這里只布置了一個排的兵力,但以鐵爐港入海口處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地形來說,有這一個排的兵力已經足以擔當起日常防御的任務。
考察團對于鐵爐港地區的興趣明顯要大于前一處參觀點,或許是因為這里的移民有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于安南的緣故。好奇心比較重的人就開始向民眾打聽,他們是如何跨海來到了這里定居。至于鐵爐港鹽場的生產狀況,因為與勝利港鹽場基本是別無二致,大家都是草草看完就算,反倒是沒了深究的興趣。畢竟鹽這東西雖然好,但看得多了也會覺得厭倦,連著看了幾個時辰白花花的鹽田,眾人感覺眼都快要被閃瞎了。
在參觀完鐵爐港之后,陪同考察團的施耐德看看時間,已經來不及再去西邊的內河港地區進行考察,便臨時改動了計劃,在返程中安排了考察團去參觀亞龍灣地區的甘蔗種植基地。本來因為這里尚未進入收獲期,一開始并未被列入到參觀地點的清單當中,不過這個臨時安排的效果居然出乎意料的好,各家股東都對這片面積達到上千畝的甘蔗林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并且立刻開始向施耐德打聽收獲期之后的制糖流程安排。
雖然安排了試乘活動,但建設部精心設計的“城際軌道交通方案”卻并沒有因此得到投資商們的青睞,除了李奈之外,其他投資商都沒有對這個項目表現出明顯的投資興趣。北越使團倒是悄悄打聽了是否能將這一神器引進到安南,但聽完鐵路工程的報價和工期之后,鄭柞便默默地閉上了嘴與其招攬成千上萬的民工花上幾年時間修筑升龍府到前線的鐵路,那還不如把這幫民工都訓練成火槍兵派上戰場更為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