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正式列裝部隊的后膛步槍中,有不少著名的步槍型號,比如大名鼎鼎的德萊賽1841擊針槍,從1840年裝備普魯士陸軍,直到1872年才被毛瑟1871淘汰掉。還有美國的霍爾1819步槍,更是早在1819年就進入了美國軍隊服役。這兩種后膛步槍的共同優點是射速快,能達到每分鐘八九發的射擊頻率,而共同缺點就是槍膛漏氣嚴重,這個缺陷大大影響了步槍在射程和精度上的表現。鑒于海漢民團一直是走少而精的路線,軍方希望到手的武器能夠在性能表現上更平衡一些,所以在經過一番討論之后,這兩種步槍最終都被否決掉了。
最終經過了反復權衡之后,“海漢兵工”選擇的槍型是比德萊賽1841晚一年出現的卡曼爾萊德1842步槍。這款步槍到1867年停產時為止,一直都是挪威軍隊的主要單兵武器。
卡曼爾萊德步槍最大的特點簡單概括一下,就是使用火帽擊發、可以立起來的彈膛以及紙殼定裝米尼彈。這個活動彈膛基本上就是一個裝在槍身上的金屬彈殼,彈膛前方有一個縮口可以嵌入到槍膛后部,這樣就大大地增強了槍膛的氣密性,再加上米尼彈和線膛槍管的使用,這種步槍相比燧發槍在射程及精度上就有了極大的提升。
當然各種黑科技對性能的加成也并非沒有代價,這種步槍的生產工藝就比現有的二七式燧發槍復雜得多,其成本也急劇上升,按照軍工部門的估算,量產之后的生產成本預計將是二七式燧發槍的五到七倍之多,大概折合流通券三十元左右,幾乎達到出口型火繩槍的十五六倍了。因此這種槍最后是否會得到軍方的認可,目前還沒有最終定論。
王湯姆是穿越集團中為數不多的單兵武器專家,因此這個驗槍試射的活動特地延期了一周,就是要等著他從廣州那邊回來。白克思拉著王湯姆乘坐火車到了田獨工業區,然后在兩名民兵的帶領下來到了一處僻靜的山溝中。這里建有一個小型靶場,但這個靶場并不隸屬于軍方,而是軍工生產單位進行武器試射的地方。
王湯姆到了這里之后才發現,軍委中數得上號的人物幾乎都悉數到場,看樣子軍方對這把新式步槍的性能也是有很大的期許。
“我簡單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支步槍。”白克思到場之后連水都沒來得及喝一口,便拿起一支樣品槍開始了講解“這事我們仿造卡曼爾萊德1842制作出來的新式步槍,全長125厘米,槍管長度為78厘米,全重大約5公斤,使用紙殼定裝米尼彈,后膛裝填,射速大約為每分鐘六到八發,子彈初速在300米秒左右,有效射程500米。”
從白克思所公布的紙面性能參數來看,這支新槍已經全面超越了現在民團列裝的二七式燧發槍。如果可以量產,那么基本就意味著民團在未來幾年內不必再對單兵武器進行大的改動換裝了下一次的槍械大改,或許就是栓動式步槍和金屬殼子彈的應用了。而以穿越集團現有的資源和生產能力來看,光是銅殼子彈就無法在近幾年內大規模量產,即便真有那么多銅,執委會也不會將其用于生產昂貴的子彈。價格相對比較便宜的米尼彈在這個時代就已經足以吊打全球步兵,軍方倒也不會急于把單兵武器升級到一戰水平。
當然軍方的人也很明白,白克思所公布的這些數據當中,有一部分僅僅只是理論數據而已。比如射速,理論上可以達到每分鐘六到八發,這個數據大概是在站姿無干擾的狀態下測得的,但在戰場上卻會因為個人的戰術技能和射擊姿勢、射擊環境等因素而受到影響,實際作戰時士兵的表現普遍都會低于這個水平。還有射程雖然能夠達到500米,但根據后世的經驗,戰斗環境下能有效命中單兵目標的射程大概只是最大表尺的一半而已,所以真打算攻擊500米距離上的目標,那多半都只能靠運氣來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