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發易服,學一些宣傳口號,這些都是很表面化的東西,甚至沒有干部的身份也同樣也可以模仿,根本不足以體現出差異性和優越感。而這種與上司們一模一樣的居所,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條件買到,這才是體制內身份和階層的象征。如果用海漢首長們的話來說,這才是逼格住在這種地方,跟住在竹木結構的船型屋完全就是層次不同的兩個世界了,以三亞地區目前尚不明顯的社會分化狀況來看,可以說這安居房就是最直觀有效的社會地位象征。
當然這種房子也并非沒有缺點,以中國傳統的眼光來看,好歹也得有個院落才像個家的樣子,這安居房一戶的居住空間也實在太小了一些,如果是兩代人,居住就顯得有些擁擠,必須要考慮分戶了。但現在的問題并不是房子的大小,而是在海漢治下地區根本就沒有自行建房的選項。
外來的商戶雖然可以圈地建房,可那地皮還是屬于執委會,只是以租借的方式使用而已,說得難聽點這房子到底是誰的都不太好說。而建設部出售的安居房卻是有外來者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產權,可以出讓、繼承,是實打實的家產,有執委會簽名蓋章的房產證,這對于普通民眾來說算是一個極為有威信的背書了。
建設部在發售這批安居房的時候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門檻,那就是對申購房產者的身份有著明確的限制,必須要取得歸化民籍貫一年以上,勞工等級不得低于三級的人員,才能有資格申購此次的安居房。這基本就是從官方的角度,對安居房的地位作出了解釋能有申購資格的人,基本都算是本地歸化民社會中的上層人士了,這就足以讓普通民眾感到艷羨了。
當然想要獲得這份固定資產,需要付出的經濟費用也并非人人都能夠承擔得起。或者準確一點說,以歸化民的收入水平來看,絕大多數人都無法一次性付清官方定價的房款。
建設部給安居房的定價為兩百元一戶,這個價格如果用來作類比,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崖城的房產價格水平,駐崖辦當初買下的院子才花了二百六十兩銀子,那可是五百多平,七間正房的院子,然而這筆錢在勝利港連兩戶安居房都買不到,差距甚大。當然即便是有這個財力的歸化民,也絕不會把手頭的流通券換成銀子去崖城買房就算在那邊能買套大點的房子,但幾乎不可能找到勝利港這邊收入水平的工作,更不可能有“干部”這種非大明體制的官位可做。
兩百元一戶,看似不高但也絕對不是一般歸化民能隨手拿得出來的數目,即便是像于大山、張天貴之類的高級歸化民干部,平均月收入也不過在十到十五元之間,再刨去生活開支和日常消費,他們一年的積蓄也很難一次付清房款。
不過張天貴最終在這次的競爭中戰勝了老對手于大山,成為了本地歸化民中第一個申購成功的人,而且一次性就買下了兩套房。這也得益于他家中丁口夠多,五個兒子加上他自己一共六個勞動力,月收入還是比較可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