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建設部組織設計、施工的安居房自年初開始修建以來,已經完成了數百套。這其中包括向穿越眾內部發售的筒子樓公寓,留守在勝利港的數百名穿越眾經過數次搖號選房的活動之后,大多都已經從活動板房分批搬進了新公寓。為了免去不必要的麻煩,成員的福利房都是制式統一的精裝修,室內的家具、潔具全部是大批量訂制的。樓內實現了熱水和電力供應,室內照明都是安裝的穿越前購買的ed燈具,這種長壽命燈具足可以用到今后穿越集團有能力自行生產白熾燈的時候。
盡管這些公寓的內部空間有限,每戶不過二十多平的使用面積,熱水和電力都是每天限時供應,但卻能讓成員們重新感受到穿越之前生活在水泥盒子里的那種熟悉的感覺,一戶一間的私密性也遠遠好于之前多人混住的集體宿舍。雖然距離大家所期望的深宅大院的土豪環境還尚有差距,但相比之前住了一年的活動板房,已經有了極大的改善。再說即便是位高權重的執委們也同樣都住在這種筒子宿舍樓里,成員們也實在沒什么好抱怨的地方。
房產項目從很早之前就已經在建設部的規劃之中了,陶東來作為前房地產開發商,現執委會領導者、建設部一把手,深知滿足民眾對住房的剛性需求有助于保持社會和經濟的穩定,因此他對于房產項目的重視程度也絲毫不亞于軍隊建設。除了為成員們改善生活環境而修建的福利房之外,陶東來自然也不會放過向普通民眾兜售房地產項目的機會。
執委會在治下地區推行了嚴格的土地集體所有制,因此本地歸化民基本上不太可能完成自行購地建房,而他們現有的住房也都是屬于執委會及下屬的各個單位,民眾本身并不擁有其產權。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之下,歸化民想在這一地區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房產,唯一的途徑便只有購買官方推出的商業房產。
建設部在七月的時候就試驗性地向本地歸化民推出了兩棟共計八十戶的安居房,立刻便引來了一股搶購風潮。這種針對歸化民發售的安居房在外形上看起來跟穿越眾的福利房幾乎別無二致,同樣也是兩層小樓,每棟四十戶,磚石水泥結構。不過其內部只是福利房的簡化版,沒有熱水、電力之類的供應,沒有獨立的衛浴空間,沒有鋪設平整地磚,也沒有經過粉刷的墻面,基本就是后世毛坯房的模樣。
但這些對于歸化民來說并不是什么大問題,沒有熱水,但大家早就已經習慣了集體澡堂,而且還免費,也沒什么不好。沒有廁所,屋里放個馬桶就可以解決問題了,至于抽水馬桶那種高級貨,普通的歸化民肯定是用不起的。電力對歸化民來說根本就沒用,照明也不需電燈,目前歸化民的照明設備還是以煤油燈為主,條件好點的能用上玻璃罩的馬燈,個別歸化民干部甚至有工業部剛剛開始出產,尚處于內部試用狀態的電石燈。
電石燈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玩意兒,簡單說就是碳化鈣與水反應生成可燃的乙炔氣體,依靠乙炔燃燒來發光。這種燈在二十世紀電力資源尚不發達的時候曾經廣為使用,舊時人力黃包車上掛著的燈具就是電石燈。即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因為其燃燒原理,其火焰顏色變化會缺氧警示,也仍在被當作礦燈和探洞者的必備品在繼續使用。其發光原理十分簡單,制作生鐵電石燈的工藝也不算復雜,而目前碳化鈣在煉焦過程中已經可以制備出來,原材料也有充足的保障。這玩意兒除了燃燒時會有點異味之外基本沒有缺點,但只要室內的通風條件好,這也并非大問題,其照明的亮度完全超過了油燈和蠟燭,工業部下步就打算將此作為民用方向的新產品大量生產,并且作為拳頭產品向外出口。
拋開這些客觀條件的差異不論,單單就是能住上與海漢首長們相同的房子,這就足以讓歸化民們激動了。能夠有經濟條件申購安居房的基本都是歸化民中的干部階層,而這個階層作為海漢發展壯大的既得利益者,又經過了長時間的意識灌輸和洗腦,幾乎都成了海漢文化的死忠分子,將海漢首長們視作了無所不能的存在,并且有意無意地模仿著上司們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