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貴講完自己的改造方案之后,意猶未盡地說道“這些東西當然也不是一定要換,但這八千的房子都買了,自然想著要盡善盡美,這東一筆,西一筆的,不知不覺就花出去了。”
歸根結底這還是面子問題,這個“三亞花園”里住的全是富商權貴,可以說都是不差錢的主,免不了會有互相攀比的行為。別家有的,自家也一定要有,而自家想要有獨一份的,那當然就只能花錢訂制更好的配套設施。
待詹貴心滿意足地進房督促工人安裝玻璃落地窗去了,羅升東才嘆道“當初施總說修房子出售能賺大錢的時候,在下還不怎么相信,如今親眼看到,才知施總所言不虛。”
羅升東跟著海漢人做生意已經有一年多了,經濟頭腦比起以前有了極大的進步,聽了詹貴這番講解之后,自然而然地就算起了經濟賬。
他與魏平所購買的花園洋房,一期工程就有十棟之多,以每棟十二戶計算,每戶起價一千五,這十棟樓如果賣完,那差不多就是二十萬左右的收入。而別墅目前只推出了二十戶,據說已經被各路富商搶購一空,這也差不多有二十萬上下的銷售額,加起來至少就是四十來萬。而修建“三亞花園”的這塊地的面積不過百畝,以前全是無主荒地,就算有人要買,價值也絕對不會超過千兩,如果有人說這塊地能賣出幾十萬的天價,羅升東一定會認為他的腦子壞掉了。
然而海漢人在這百畝荒地上花幾個月時間蓋了房子,做了幾場房產推介會,就把這塊原本不值錢的地皮賣出了四十萬元的高價,簡直堪稱暴利。即便是除去建設的成本,利潤也必定相當豐厚,畢竟所有的建材、人工,都是出自執委會下屬的建設部,費用遠低于市場行情。羅升東自認就算幫著海漢人賣一輩子的鹽,恐怕也攢不下四十萬的財富,這賺錢本領的差距實在太大了一點。
羅升東說出自己的計算之后,魏平卻搖頭道“羅兄此言差矣,不說這窮奢極侈的別墅,就說你我買下這花園洋房,放眼整個崖州,又有多少富戶買得起且舍得花這個錢在此購房者,十之七八都是外地來的客商,看似賣得極好,但終究求購者有限,若是建得多了,必定便會有銷售不出去的空置房屋。本地的民眾收入雖然不錯,但海漢人出售給高級勞工的安居房不過兩百元一戶,大概也不會有歸化民來買這高價房子。依小弟之見,這三亞花園固然來錢夠快,卻并非長久生意。”
羅升東想了想,也不禁點頭承認了魏平的話有些道理“除非有大量的外來富商源源不斷地來自定居,不然這高價房的確會難以為繼。不過就算只給歸化民蓋安居房,那也是一筆不小的生意,聽說歸化民已經超過四千戶了,這些人不同外來客商,遲早都會在這里買房的,雖說安居房便宜,但也架不住量大,何況執委會還在一直不停從外面引入移民。”
“這才月初,到港的移民就已經有將近兩千人了最近幾個月從廣東來了不少移民,聽說是執委會找了李家出面在各個州縣招募流民,廣州官府也很支持。”魏平分享了自己所掌握的情報。
羅升東應道“李家現在在廣東的名聲好得很啊,放糧賑災,救濟難民,把官府最擔心的流民組織起來往瓊州島送,簡直就是在幫廣州府的大人們排憂解難,也就難怪能得到官府的認可了。”
羅升東最近也接觸了一些新移民,幾乎無一例外都是被李家派駐廣東各處的賑災機構招募而來。這些人在近幾年的自然災害中破產成為流民,如果不是有人組織救濟,他們的出路要嘛是倒斃路邊,要嘛就是成為禍害一方的流寇。在這種陷入生存危機的窘迫狀況下,有人告訴他們只要來瓊州島做工,便能包括衣食住行在內的所有生活保障,小孩還能免費入學,而這些承諾甚至還有官府出的公文為證,幾乎沒有人能夠拒絕這樣的誘惑,乖乖地進了難民營,然后乘船從大陸來到三亞,成為執委會治下的新歸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