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執委會要犟著脖子搞土地集體所有制,符力倒是也去上過相關的培訓課,但他所學到的理論太粗淺,而且理解的深度也很有限,對于黃三木這種一輩子沒出過幾次山的黎人而言,符力的宣傳實在無異于對牛彈琴,而這種商議一旦其中一方認了死理,就很難再進行下去了。
迫不得已之下,符力只能換了一套說法,稱只要愿意讓石子峒的黎人都納入到執委會的治下,那么在取得歸化民籍貫之后,他們所開墾的耕地也將得到執委會的保護和認可當然這種認可并不是土地所有權,而是使用權。但這種摳字眼的事情對于黃三木來說就完全是不會注意到的細節了,至于他今后要是發現了其中的不對勁會有什么反應,符力倒是并不擔心。當這些人真正被納入到海漢社會制度之后,很快就會發現個人或者極少數人的力量根本就不足以對抗這個強力的制度。即便這個石子峒有好幾百口人,但他們在海漢社會體系中也不過只是龐大機器上的一顆小小螺絲釘而已,并不會影響到整個體制的運轉。
不管是勸服也好,連哄帶騙也罷,總之在符力的努力之下,特派小組總算跟黃三木達成了初步的協議。海漢商會將在三個月之后向石子峒一塊耕地面積不少于三千畝的居住地,并且會提前在當地建好房屋和基本生活設施,另在黎人們遷往當地之后,會教導他們更先進的糧食耕種方式。而在獲得第一次收成之前,這些黎人的食物和生產工具將全部由海漢商會免費供應。
而石子峒的黎人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三個月內配合海漢商會對附近地區的勘探開發工作,并在協議生效時遷離此地,最后最為重要的一條,自然是要在進入新領地定居之后,宣誓對海漢執委會效忠。
關于最后一點,黃三木還是有些顧忌的,畢竟黎人一直走不出去,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斗不過漢人朝廷,而大明朝廷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依然是一個巨無霸,絕不是海漢商會這樣一群實力不明的人能夠相提并論的。但符力最終還是說服他接受了這一點,因為符力懇請他派出使者,親自去海漢執委會治下的崖州看一看當地的狀況,看看到底是哪一方的統治更加有力。
黃三木考慮再三,最后決定派出自己最信任的侄子黃雀跟著這幫人去看看傳說中的海漢統治區是否真的那么厲害。黃雀現年十八,比符力還大一歲,小時候被送去昌化在漢人的私塾里讀過兩年書,算是石子峒少有的文化人了。平時峒里組織去昌化城賣土產山貨,買生活用品,都是由黃雀在全權負責。
符力一看黃三木派的這人選,就知道大事已成。他自己就是過來人,深知海漢體制中有諸多讓人著魔的地方,十七八歲的人正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只要去到海漢人的地方,很容易就會沉迷在光怪陸離的海漢文化中難以自拔。符力現在就可以斷定,等一兩個月之后黃雀回到石子峒,肯定已經變成了海漢的忠實擁躉,屆時黃三木的身邊也就很自然地多了一個說客。
有些話像符力這樣的外人說了不見得有用,但同樣的話從黃三木親近的人口中說出來,效果應該就會不一樣了。符力在進入司法部之后主要的工作對象便是黎苗兩族,對此也算是積累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在見過黃雀之后,他在心中便已經將其作為了下一個工作對象。
特派小組以三百斤鹽,三百斤糖,二十瓶白酒和生鐵、稻米各一千斤作為訂金,換取了近期在石子峒自由行動的權力。不過特派小組也并未攜帶這么多的物資進山,這筆交易中的大部分東西,石子峒還得自行派人去昌化漁村搬運才行。